画家贺安成的株洲情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贺安成画作《齐白石像》(中国画) 2006年 贺安成画作《伟人故里》(综合材料) 2022年 贺安成画作《慈母手中线》(水彩) 1987年

    贺安成近照。受访者供图

    贺安成画作《人物写生》(素描) 1982年

    贺安成画作《贺羽在作画》(水彩) 1990年

    贺安成画作《维吾尔族女孩》(综合材料) 2023年

    贺安成画作《贺奕三岁》(油画) 1970年

    郭 亮

    眼前的妇人面相有些熟,伸出手来握住叫“贺叔叔”的时候,贺安成才反应过来,这不是当年住隔壁的陈家细妹子嘛,一晃眼竟也是当娭毑的人了。

    1月17日,株洲市规划展览馆,“株洲情缘——贺安成绘画艺术展”开展的第二日,贺安成一大早就到了展厅,这一日来的多是过去的邻居、朋友、同事等熟人。距离上一次在“第二故乡”株洲开画展已经过去八九年,其间虽回过几次株洲,但都是蜻蜓点水,短暂停留一两日便离开,不少人都没来得及见上面。所以,采访就在这不断的故旧来访中进行着。身在展厅,话题自然也从画展开始,只不过却不是眼下的这个,而是七十年前在长沙市八中的那场史无前例的画展。

    1

    少年成名

    雪白的墙壁上贴着几十幅画作,多是风景和静物写生,用笔虽稚嫩,却自有气象,边上围观的是一群同样稚嫩的中学生们。

    这是1953年秋天的某个下午,长沙市八中校园内的奇特一景。画作是时年14岁的初二学生贺安成的习作,策划这次“画展”的,则是学校的美术老师、日后的著名篆刻家李立。

    尽管已过去七十年,贺安成仍记得那次展出的盛况,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之后的好多天,老有临近班级的同学来找他求画,让他很是出了阵风头。彼时的贺安成,家境优渥,无忧无虑,在李立的课堂上初次接触国画,学着用色彩画苹果、梨子,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得闲便拿着颜料在画纸上涂涂抹抹。老师李立看中了他的天赋和努力,经常给他“开小灶”,并教他赏读中外名家的画册,见他学画有所长进,又破天荒地给这个14岁的少年郎开“画展”。画画的快乐深深扎在少年贺安成的心里,考美院,当画家,是老师的期许,也是年少的他为之努力的方向。只是,这一切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后戛然而止。

    初中毕业后,父亲的意外亡故让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母弱弟(妹)幼,身为长子的贺安成不得不中断学业,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捕鱼、种菜、推板车,各种能换来微薄收入的活计他都干过,直到1955年秋天来到株洲的601厂工地打工挑土,才算暂时稳定下来。幸运的是,艰辛的日子里始终有绘画陪着他,“不论白天有多累,一到晚上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找出纸笔,在微弱的灯光下画点什么,像是要自觉完成艺术女神为我布置的功课”。

    老师李立也没有忘记这位落难的学生,他引荐自己的同学、画家陈白一指导贺安成画人物画,不到半个月,16岁的贺安成就在《湖南日报》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美术作品,一张人物速写《收获马铃薯》。

    1956年6月,李立在601工地找到正挥汗如雨挑土的贺安成,劝说他参加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今湖北美术学院前身)的招考,并带着他的一些画作找到招考老师雷必农。一个月后,录取通知书来了,可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由于突出的绘画才能,厂里决定将贺安成破例转为宣传干事,拿行政23级工资,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权衡再三,贺安成还是决定留厂工作,“我去读大学是能圆梦,可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断了。”尽管之后曾不止一次为没有接受专业的大学教育而感到遗憾,但贺安成从来没有为当年的选择后悔过,更何况,还有两所比传统美术院校更特殊的“大学”在等着他。

    2

    两所“大学”

    1958年9月,19岁的贺安成被调到创刊未久的《株洲日报》担任专业美术编辑,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版面和小刊图、题图,替文字稿件配插图,用宋体美术字写通栏标语,处理各地通讯员投来的画稿,剪裁加工摄影记者拍来的新闻图片,联系美术作者供稿,发展和培养美术通讯员……

    这些繁琐而细致的工作让年轻的贺安成干劲十足,成长也快,“尤其是文字稿配图,往往临下班了,总编室送来一篇第二天要见报的文字稿,要求配插图,留给我的时间只有二十来分钟,甚至更短”,这让没有经过正规美术训练的贺安成很是手忙脚乱,为此,他刻意增加了画速写的量,临摹名家插图,经常跑到火车站观察候车的人群并迅速画下人物的形态,甚至连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指头在衣服口袋里比划……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刻意练习,贺安成画插图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时不时有插图被评为报社内部优稿,《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稿约也纷至沓来,大大刺激了他创作热情的同时,基本功也锤炼得越发扎实、牢靠,所以有日后“《株洲日报》是我的第一所大学”的说法。

    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贺安成被派到农村参加工作队,一年后重回报社,却因出身问题不得再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改去印刷厂做美工,就此告别他挚爱的美编生涯。好在不过一个多月,湖南省委宣传部下达了借调令,抽调贺安成前往长沙和韶山等革命纪念地从事革命历史画的创作,这便有了贺安成的第二所“大学”——韶山。

    1964年,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建成,此后的十多年,中宣部、文化部多次调集国内知名艺术家前往陈列馆进行艺术创作,湖南省内一些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画家有时候也会被借调前去进行创作。1968年冬天,正在雷锋纪念馆画画的贺安成,接到前去韶山为陈列馆进行创作的通知。在韶山,贺安成画下了第一幅毛主席画作《山雨欲来》,展现家喻户晓的少年毛泽东帮毛四阿婆收谷子的故事,获得在场同行画家和带队领导的一致好评,此画后来入选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后,贺安成又被多次借调到韶山画画,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主席风貌的革命历史题材画,形成独有的贺氏人物画风格。

    每去韶山画画,贺安成都会抓住机会,如饥似渴地向同行的潘世勋、李骏、陈逸飞、恽积苍等著名画家讨教绘画技法,再经过实践积累,眼界和技法都得以逐渐打开,“韶山,就是我的第二个‘大学’。”

    3

    三口深井

    纵观贺安成八十岁之前的绘画创作,一直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中国画、水彩画、油画之间,且都成效斐然——水彩人物写生入选过全国性的水彩画展,伟人肖像国画系列举办过个人画展,油画《湘江两岸展宏图》等入选全国美展。

    贺安成形象地将画画比喻为打井,要下苦功夫,奋力向下挖,才能冒出甘甜的清泉,迎来收获的喜悦。很多画家,一辈子只打一口井,钻研一个画种,但贺安成不一样,“我同时爱慕着三位艺术女神——中国画、水彩与油画。”国画是中学时代恩师李立启蒙的,深沉精妙,诗情画意,一笔一画都极富韵味,很是吸引少年贺安成的专注力;水彩轻快明丽,赏心悦目,如轻音乐一般舒缓,做美编工作,插图和速写练习过多,难免会疲乏,转画水彩,也是难得的放松;油画则有如交响乐,响亮浑厚,是经过多年生活沉淀之后的激情迸发,当年在韶山,第一次进行油画创作,年迈的毛四阿婆,少年意气的毛泽东,山雨欲来的争分夺秒,这些意象仿佛自笔端自然流出,倾泻于画布之上……

    贺安成说,自己一辈子都在这三种画中来来回回,“一段时间主画水彩,又怕冷落了中国画和油画;一段时间主攻油画,又担心对不住中国画和水彩。”从1958年调入株洲日报任美术编辑、从事专业美术工作开始算起,六十多年来,贺安成一如当年那个被艺术之光照耀的少年,孜孜不倦地沉浸在绘画艺术之中,纸笔、颜料随身必备,但有闲暇,总会画上几笔,日拱一卒,不期速成,三口井都打深打透,并在某个合适的契机下融会贯通,连成一方此前从未有人见过的独属于贺安成的艺术新井。

    4

    演奏开始了

    没读美院,是贺安成一辈子的遗憾。新世纪初,已过花甲之年的贺安成突发奇想,要去北京学艺,并在中央美术学院一墙之隔的小区贷款买了套房,死心塌地地伴着这所中国最高美术学府当起了老学生。在随后的二十余年,借着小儿子贺羽在央美当老师的便利,贺安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旁听,观展,采风,创作,退休多年的他简直比上班时候还要忙碌,这其中,央美原院长、著名油画家靳尚谊的悉心指教对他帮助最大,“加深了我对油画本体语言的理解和对基础的重要性的认知,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美院旁听学习的那些年,精进基本功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贺安成的艺术视野。长久以来,中国画、水彩、油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不知画过多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是年过八旬的贺安成一直思考并实践着的事。

    2023年4月26日,北京798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贺安成综合材料绘画作品观摩展开展,现场展出32幅贺安成八十岁之后创作的实验画作。在这些画作中,贺安成舍弃传统的油画布而采用多层重置的方式,将国画的线条、油画的体积、色块和水彩画的肌理熔于一炉,使得一幅画同时出现油画、国画、水彩的具象、意象以及抽象结合的丰富的视觉效果。著名美术评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琳,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原主任高天雄,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徐铭等专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部分学生看了之后,纷纷赞赏,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专门撰文称其画作“为审美打开一片新的疆域”。

    八十岁之后,深耕国画、水彩、油画领域多年的贺安成,不知不觉间便将这三口深井打通,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贺氏画法”,井里涌出的泉水,从未有过的甘甜清冽。

    采访临近尾声,贺安成又说起那个曾影响他一生的小故事。说的是外国一个记者采访一位钢琴家,问:如果上帝只给你一个小时,你会如何安排?钢琴家答:我会用55分钟练指法,用剩下的5分钟演奏。现在,属于他的演奏时间也到了,而且,是在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