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株洲耕保从治理到“智”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理】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事】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威) 正值深冬,天元区群丰镇妙泉社区的田间地头鲜有农忙,但有几位“田长”正拿着手机详细记录巡查情况,并上传至我市刚上线的“耕地云”数字系统。

    近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为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该局推出“耕地云”数字化管理平台,探索实现全市新增补充耕地智慧监管和精准治理。

    在芦淞区白关镇龙凤庵村一处新增水田土地开发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望着这些新增田,市资规局耕保科技术员龙重耳非常感慨:“我们的耕保工作不仅需要唤醒村民意识,也需要善用数字化的监管辅助工具。”

    龙重耳的感触,源于早些年遇到的“痛点”。“以前,直到省里面下达整改任务,我们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整改项目中的林、草地都是通过数据记录,具体从哪到哪也摸不准。”……

    今后,这一“痛点”或将一去不返。

    “耕地云”平台创新补充耕地数字化管理手段,为每块新增补充耕地项目办理“身份证”编码,集成立项、验收、指标确认、备案信息、入库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全面掌握每一块新增补充耕地出生、成长、日常变化等各个过程信息,改变以往各类基础信息相对分散、孤立等不便,有效提升耕地保护智慧化治理水平。

    “以往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范围、基础信息,要么分散在各类图纸上,要么登记在各个耕保科室的表格里,进行耕地日常巡查管理时非常不便。”龙重耳介绍,“耕地云”全面梳理和整合影像地图、空间框架、行政区划、新增耕地等全市耕地保护相关数据,集成“一库、一图、一系统”,打造“耕地云”监管场景,工作人员可快速掌握项目地块的真实情况。

    工作人员还可通过“耕地云”平台,提取发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疑似问题图斑,精准判断所在补充耕地地块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现象,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智慧监管机制,实现耕地保护监管由事后发现转变为事前监管、由被动发现转变为主动发现。

    目前,我市“耕地云”平台已收录188个共1400余公顷新增补充耕地项目信息。

    【释】

    “三调”数据显示,我市共有耕地面积259万多亩,抓牢粮食安全,重中之重便是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株洲地处丘陵,自然资源丰富,但面积大、山地多、耕地分散,监管难度不小。再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监管模式,显然已不适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守牢“耕地红线”,用科技“加号”激活耕地保护“新动力”,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市耕地“智慧管理”的新课题。

    给新增耕地办“身份证”是我市耕地保护工作又一创举。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空天地网”监管平台,利用卫星图斑做好核查整治,“湖南田长”App让田长巡田不难,铁塔视频补齐耕地监测短板……

    在各类科技的助力下,让“智慧管理”为我市耕地保护赋能,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靶向“治疗”,实现土地复耕复种。运用科技手段,确保耕地“寸土不让”,这样才能筑牢粮食生产的“坚实基础”和“安全防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