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入云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桃花掩映下的自然村落。 黄春平 摄

    高路山垄里的高山梯田。 黄春平摄

    从斜濑河左岸一路攀升的高路村道。 黄春平 摄

    修缮后的“两头塘”风雨亭。 黄春平 摄

    金紫峰云海。 资料图

    黄春平

    回到老家,我总是喜欢挎个相机站在老屋前的禾坪上,向西仰望金紫峰下的四季变换、风霜雨雪和山水云月。这是一幅大自然绘就的绝美山水画,画中藏着一个古老的村庄——高路。

    前些时候,高路在村道旁新建和改造风雨亭,邀我为“交印坳”“两头塘”两个亭子撰写碑文。于是,我便深入画中美美地欣赏了一番。

    海拔1382.9米的金紫峰,是炎帝陵前最高的山峰,为炎陵、安仁、资兴、永兴界山。高路位于金紫峰东峰的山脚下,有石头垒筑或穿崖打洞的朝仙故道与金紫峰远近闻名的金紫仙相连,是今炎陵县船形乡的一个建制村。

    细说起来,高路的“身世”还有些复杂,甚至有点“绕”。

    高路原来并不是船形的,也不是炎陵的,更不是株洲的,而是先后隶属于衡阳、郴州的安仁县的云秋乡。“高路”在云秋乡时代已有其名,但只是云秋乡鹏塘村的一个小村庄(自然村)。

    鹏塘是大村,还包括高峰、高山和金山等自然村。高路、高峰、高山,路高、峰高、山高,就连不“高”的金山也与金紫峰的“金”字扯上了关系。高峰、高山、金山背靠金紫峰且在金紫峰有山场,按照地名命名的乡俗来看,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而高路到底因何而名?至今没人说得清楚,《酃县志》《安仁县志》也无相关文字记述,外地人还戏称高路无“路”。依己之见,应该与从高路起步且连通金紫峰的明代朝仙故道、1954年前以高路为界且过往高路的炎(陵)安(仁)县际官道有关。这一说法,也得到不少当地人的认可。

    与炎陵县接壤的原云秋乡,是安仁县的一个小乡。新中国成立后,云秋乡便联合草坪(后更名为西草坪)、大鹏乡,以地理相近、风俗相同为由多次向安仁县政府递交申请,请求划由炎陵管辖。1955年1月,在全省调整行政区划时,云秋等3个乡便顺利划到了炎陵县。

    1956年5月,炎陵撤区并乡,新成立太平乡和船形乡,高路属于太平乡的云秋村。1961年3月,云秋村一分为四:以金紫峰北岭山丫为界,高路归船形乡,高山、高峰、金山归太平乡。所以,金紫峰东面属船形,北面属太平(1969年更名为东风,2015年东风并入鹿原镇)。

    站在“两头塘”的山头上举目东望,伸手便可左揽猫公岭,右挽金紫峰。从山谷一路下行,视野洞开,依次可见海拔相近的水垄、沿楠,行至“交印坳”时,新生、长旺的田园山庄便可尽收眼底,还有静静流淌的斜濑水。

    如今,从高路修筑了通往山巅云端的风电大道,登顶金紫峰一览众山小,可瞰4县盛景,可观风云激荡,可探落日晓月,可赏风车摇曳,可抒伟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壮志。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从高路乘车登顶金紫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的高路一切都是崭新的,道路宽敞,屋舍俨然,村落整洁,村民生活悠然,但时光并没有湮灭过往风情,金紫仙观、朝仙故道、炎安古道、麻坳哨所、村口巨柞,依旧是村人津津乐道的靓丽风景和文化盛景。两头塘、两头塘风雨亭,更是他们心目中的名胜古迹。

    两头塘位于高路境内,与今鹿原镇金紫峰村(2015年高峰、高山合并而成)搭界。咸丰九年(1859),村人筹资在此建了一座风雨亭,因亭子两端各有一口很大的山塘且四季水源充足,便名之“两头塘”。

    这里原本还有一条古道,连通现在的船形乡和鹿原镇,在以往算得上是炎陵和安仁两地的官道。如今,依然可见用石头铺设的路基,两地老一辈往返高路时常在两头塘的亭子里喝茶歇脚或遮风避雨。不过,现在这段古道已经荒芜,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水泥硬化公路。

    擦拭干净亭子老墙上捐资碑的尘土,依然清晰可见修建亭子时乡人捐资的姓名和数额,或许这些名字当中就有过往行人的祖辈、同乡,也难怪“两头塘”在边民中几乎家喻户晓。

    昔日,风雨亭两端的山塘水流终年不竭,灌溉着几个村庄的田土庄稼。传说,两头塘的鱼类肉质鲜嫩,可炖汤、可红烧,也可做家常鱼,用这里的稻米煮出来的米饭也是格外鲜香,就连船形墟、太平墟上的居民也常到这里来买鱼、买米。如果时光倒流,您一定可以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什么才叫“鱼米之香”。

    有了这些所见所闻,撰写一篇碑文也就不难了。

    两头塘原处安仁县云秋乡境内,几经行政区划调整,今为炎陵县船形乡高路村与鹿原镇金紫峰村界地,即一头通西北方向的鹿原,一头连东南方向的船形,两地间有古道相通。

    咸丰九年(1859),岁次己未,乡人捐资修建风雨亭并立碑“两头塘”。据此推算,“两头塘”之谓已有163年历史。亭子位于山谷之间,昔日两端山塘终年水流不竭,浸润良田沃土,造福代代乡民。驻足片刻,便有山风徐来,云雾缭绕,近似人间仙境。

    岁月悠悠,时移世易。受风雨侵蚀,两头塘风雨亭多年前仅剩残垣断壁,两端的山塘也被时光淹没。今高路村民将风雨亭修葺加固一新,可谓流芳百世,德泽万代。

    这便是2022年镶刻在修缮后的“两头塘”风雨亭碑记。

    金紫峰下还写满了红色故事,这里曾是地下党组织、解放军第4野战军49军162师484团与国民党残匪斗智斗勇的地方。炎陵解放、安仁全境解放的标志性事件就发生在高路。

    在高路,有一处山坳颇有来头,1955年前是安仁与炎陵的界山,当地人都称之为“交印坳”。其来历源于两大事件:一是高路等地由安仁划归炎陵管辖,是安仁向炎陵移交管辖权的重要事件;二是在高路生擒国民党少将司令霍远鹏并歼灭霍部,这是炎陵解放并象征国民党向共产党交印(权)的标志性事件。久之,高路人便将这座界山叫做交印坳。

    1949年4月,国民政府警察总署署长唐纵秉承蒋介石旨意,密令炎陵老乡、国防部保密局少将参谋霍远鹏组建了“湘赣边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第一纵队”,司令部设永兴四甲村,总兵力近万人,主要驻守湘东南一带,妄图做垂死挣扎。纵队直属第三大队盘踞在炎陵、安仁边界。

    是时,全国解放的曙光就在眼前,积极争取直属第三大队起义投诚,是我军地双方瓦解、消灭霍匪军事组织的一致目标。

    纵队司令霍远鹏、参谋长陈恺南,直属第三大队正副大队长张佐夏、陈修农,与中共安仁区工委书记张英奇、炎陵区工委副书记金键都是炎陵人,彼此间还有同村、同族、兄弟或同学关系。这是争取张、陈投诚起义,瓦解敌人的有利条件。

    在对张佐夏、陈修农展开多轮宣传攻势基础上,为把纵队司令部诱引到直属第三大队防区来,达到擒贼先擒王的目的,张英奇授意陈修农带两个便衣到永兴找其胞兄陈恺南,向他陈述司令部驻扎四甲与迁移高路的利弊。陈修农还故意对陈恺南说,你是参谋长,司令部的安全你有责任向霍司令提建议。与此同时,张英奇秘密来到鹏塘,与张佐夏展开直接谈判,张答应解放军一到防区即率部起义。

    没过几天,纵队司令部派便衣通知陈修农,霍远鹏和家属以及警卫中队等,马上就会过来,并要陈赶紧安排住处。经过缜密考虑,陈修农要高路大地主张启明让出整栋房子做霍远鹏的住所,参谋长陈凯南和警卫中队、司令部无线电台均安住(设)于临近农家。

    10月19日,驻守安仁、由纵队副司令吴立坚兼任司令的第一支队被我军全歼。就在当天,张英奇派人向张佐夏、陈修农送来一封信,进一步阐明大军压境的形势,敦促实现鹏塘谈判诺言。

    10月21日,张、陈集合全体官兵到达太平墟向我军投诚。当晚,以张佐夏为前导,由张英奇带领我军及张佐夏挑选的两个加强班,从太平墟出发,兵分两路前往高路实施军事行动。次日拂晓,我军一弹未发活捉了霍远鹏和他的贴身保镖、副官等及其家属。

    在此基础上,484团官兵与南下干部兵分两路向炎陵县城、水口进发,组织歼灭残匪战和政权接管。10月27日晚,一路部队官兵和南下干部到达炎陵县城,随即宣告炎陵解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