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蘑菇 养绿植 园艺也能治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仓库“工人”正在照料菌包上的蘑菇。 记者/廖智勇 摄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廖智勇 通讯员/王薇) 一块蘑菇“田”,一批绿植盆栽,在荷塘区荷叶塘社区一个废弃仓库里,简单的园艺项目竟成为精神疾病群体康复的一种理疗方式和收入来源,让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走出阴霾,融入社会。

    精神疾病患者的“根据地”

    荷塘区水仙路附近有一个不起眼的旧仓库,占地200多平方米,环境简陋,连墙面都未刷白,里面种有400多株菌包蘑菇和一些绿植,东南角还安了几套康复用的健身器材。这间简陋的仓库,却是茨菇塘街道、月塘街道精神疾病人群的“康复理疗基地”。

    “老余,你的蘑菇种得真好,还是老规矩,给我称5块钱蘑菇。”李阿姨是附近居民,9日清早,她照例来仓库买蘑菇。

    老余是“仓库蘑菇”的种植工人,也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父亲。从最初的抗拒,到如今乐在其中,老余父子俩的性格在种蘑菇、养花草的过程中发生转变。

    “‘仓库蘑菇’都是不打药的鲜菇,用菌包培育,一个菌包只采摘5至6次,绝对绿色健康。”尽管入行才3个多月,老余父子已是蘑菇种植的里手行家,他俩和常来买蘑菇的居民处成了好朋友,遇到生面孔,还会主动推销产品。

    “刚来时,他们可没这么健谈。”罗津是这间仓库的管理员,也是长沙三和社工服务中心株洲片区负责人。他介绍,老余父子是社工们硬拽来仓库的。

    老余父子的转变

    老余今年80岁,育有两子,大儿子肢体残疾、小儿子患精神疾病。今年上半年,老余爱人过世,感觉生活无望,他萌生轻生的念头。社工们及时发现老余的想法,于是和街道工作人员三番五次上门进行心理疏导。

    “很排斥,前几次都被老余赶出了门。”罗津说,社工、街道干部、医生轮番上阵,好说歹说才让老余放弃轻生念头,又费了很大工夫将老余父子“请”到仓库参加蘑菇培育和园艺工作。

    老余同其他工人一块打扫仓库卫生,给蘑菇浇水、培植盆栽绿植,转移了注意力,小儿子小余与几位同辈相谈甚欢,交到了朋友。

    “每天种种蘑菇,养养花草,消磨时光还能赚一点生活费,生活有了盼头。”老余说,这几个月参加园艺劳动,心情已不像之前那般郁结,尤其是看到沉默寡言、从来不爱出门的儿子开口与别人交流,偶尔还陪自己散散步,他觉得生活其实还过得去。

    “仓库蘑菇”的诞生

    罗津说,在仓库工作的大部分工人与老余家庭类似,家庭氛围和性格也和老余父子类似,顺着话题,罗津介绍了仓库的前世今生。

    2019年,荷塘区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长沙市三和社工服务中心负责辖区“老养残”家庭帮扶。开展帮扶过程中,社工们发现这类家庭普遍家庭氛围沉闷,长期的自卑感使得一家人性格都很内向,不愿与其他人接触。此外,老人对患精神疾病的子女过度保护,害怕孩子受伤害,哪怕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拒绝子女参与。

    扶人先扶志。罗津决定尝试西方国家流行的“园艺疗愈”方式对这些家庭进行干预。“园艺疗愈”是依托园艺植物、园艺活动以及园林绿色环境对人体的视觉、嗅觉、触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引导对象参加园艺劳动以及环境影响,达到改善身心状况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

    去年7月,三和社工将荷叶塘社区提供的旧仓库改造成为蘑菇种植和园艺基地,又逐户上门对精神疾病家庭进行心理疏导,邀请他们来仓库参与园艺劳动。服务对象及家属共同打扫仓库卫生、搭建种植基地、摸索蘑菇种植经验,在社工的引导下,大家打破沉默,建立了友谊,一改沉闷的氛围。周边居民也因为“仓库蘑菇”绿色健康品质高,成为常客,还与这群特殊的蘑菇种植“工人”成为朋友。

    小园艺有大能量

    经过半年努力,参与园艺的精神疾病家庭从几户增加到十多户,人数从不到10人增加到30多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服务对象的发病次数明显减少,治病的主动性和配合度大为提升。

    园艺真的能治病吗?市三医院副院长薛爱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介绍,在精神类疾病治疗过程中,园艺、农活常常作为康复训练过程中一种辅助治疗的方式。通过让患者亲近大自然,借助花香、青草香舒缓压力,使心情愉悦,通过使患者专注于劳动转移注意力,达到调整情绪的作用。

    如今,仓库的蘑菇、绿植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还开发了认购菌包、自养自采等销售模式,月销售额从1000元增加到3000多元,社工们还链接到中国福利彩票、茨菇塘街道食堂等机构的资助与支持,让仓库蘑菇销售无忧。

    “下一步,我打算把仓库外面的荒地也利用起来,扩大种植规模。”罗津说,目前“园艺疗愈”只覆盖了茨菇塘和月塘街道,他想进一步探索这种治疗方式,将经验推广惠及更多精神疾病人群。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