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微改造” 刷出新“颜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文艺巷已成为中心商圈最热门的打卡地。记者/袁伟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凌凌

    寻常巷陌,百姓门前,关乎民生幸福。近年来,芦淞区强化全域创建理念,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通过老旧商业街区“微改造”,在保留住老街区情怀的同时,增添更多的时代新韵和时尚元素,让老街巷变身城市漫游新的打卡地。

    老街巷碰撞新潮流

    位于中心商圈的文艺巷是一条U字型的热闹小巷,周边集聚了众多老小区和60多家餐饮店、潮牌店。不久前完成了第一期更新,最大亮点是增设了狗狗彩绘墙、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功能区,用艺术化方式打造地域IP。

    设计方案刚推出时,芦淞区建设街道与设计团队都承受着一定压力。街道向60家商户发放征询表,结果商户中有1/3同意、1/3观望、1/3不同意。大家主要担心更新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怕改造时影响到生意。

    了解到商户的担忧后,建设街道没有采取一揽子推进改造,而是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邀请商户参与监督,保障大家知情权、参与权,充分调动商户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营造“过程商户参与、成果商户享受、文艺巷共同维护”的良好氛围。

    老街巷碰撞新潮流,一幅大型狗狗彩绘,打造一面网红墙。芦淞区不仅通过老街巷“微改造”,逐步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更是在保留传统“人情味”“生活味”的同时,添加“时尚味”“新潮味”,让历史、现代、文化、艺术、时髦、新奇等元素在老商业街区深度融合,让贺家土夜市、文艺巷等一批老街巷实现华丽转身。

    街坊邻里“乐”起来

    成熟街区往往环境复杂,芦淞区在与居民的反复沟通中,了解真实的需求,实现真正接地气的更新。

    每逢过节,市民在市中心商圈逛街购物的同时,还可以赏汉服快闪,看歌咏表演。为推动“文化+商圈”融合模式,近年来,芦淞区打破传统框架下的艺术演出形式,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让改造升级后的商业街区成为“百姓大舞台”。

    儿童跳蚤市场、人才夜市、大家来捡瓷、汉服游园会等一批符合多年龄、多层次受众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推陈出新,吸引街坊邻里走出家门、走上街头享受视听盛宴,这也成为该区以文化消费引领文明生活的创新实践。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云集于文艺巷,带来了创意料理、咖啡、文创、花艺、宠物、服饰等不同业态的特色店铺。文化场馆越来越多,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如今,文化消费已成为芦淞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市民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熏陶、提升文明素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