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日夜》,有梅香至今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曹荣芳

    读到万宁以左宗棠为主角撰写的万字散文《大江流日夜》时,正坐在出租车上。匆匆浏览一遍,心下激动不已:妙文呀,出神入化,有味。巧的是,前一天才听一位新疆友人感慨:湖南人了不起啊!我问为何?他说如果没有左宗棠,中国将有六分之一领土不保;还有为援疆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八千湘女等。那段肺腑之音余味未散,万宁这篇文章就跃入眼中。卓越的人物、相同的感念、质朴的文风,跨越时空相遇,是共同话题的天作之合,还是这位历史重要人物在某个时刻的灵光闪现?我问万宁,为何以左公为主角成此文?过了许久,她诚实又风趣地回答:“我佩服他呀!”

    清明节后,万宁前往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梅竹山拜谒左公之墓。半山腰上的左宗棠墓地两旁,梅树葱茏,而出山前左宗棠就在柳庄种梅十二棵。梅是左宗棠所爱。由梅香及人品,见梅如见人,在墓地旁,犹见左公当年乘舟归村,被腊后春前怒放的红梅所迎接。文章由此画卷般徐徐展开左宗棠的一生。全文十节,不惜用近六成笔墨,讲述左宗棠从19岁到41岁出山前,各种机缘和合,遇贵人、拜名师,从一个矜傲的穷教师到勇退长沙围攻的战将,一举成名。其余四成左右的文字,讲述左宗棠出山后的戎马及跌宕。

    19岁的青年左宗棠希望隐居或做个乡村教师,种菜种田束脩,恬淡一生。然而,动荡时局选中了左宗棠,让他无意中走进了长他27岁的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视野中。后者识人如鉴真金,认定左宗棠是“国士”,劝他不可屈就,空耗自毁。贺长龄之兄贺熙龄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左宗棠虽“矜傲”,但凭此也属人中翘楚。此后,在与左宗棠仅有的二次见面的第一次,就与两江总督陶澍,湘人第一高官吴荣光,以及潘祖荫、曾国藩、胡林翼、林则徐、张亮基、骆秉章、郭嵩焘等,成为左宗棠出山、领军、致仕的贵人。道光二十七年, 长沙围攻在即,左宗棠41岁,为胡林翼急信所动,加入张亮基幕府,后者果断交付兵权。两个月后,战事告捷,长沙解围,左宗棠一举成名,后与保家卫国再未分开。

    对一路提携助推过左宗棠的人,万宁说:“心怀敬意!他们不惜一切向世人推荐,不带任何私心与偏见!”

    在他41岁之前,命运为左宗棠埋下了一个不得不重点提到的“伏笔”。

    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卸任云贵总督,告病还乡,途中泊舟湘江,舟中掌灯摆酒,与左宗棠纵谈天下古今大事,把盏一夜。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图》。林则徐,年逾花甲、名满天下,是因爱国却屡逢失败的退职总督;左宗棠,年方37岁,落魄举人,是空有家国热情却无处施展才华的“湘上农人”。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积累的全部资料送给左宗棠,包括地理、边防以及沙俄的动态等。林则徐断言,沙俄必将成为新疆大患,“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又说:“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一年后,林则徐病逝于潮州。左宗棠闻讯,泪流满面,写下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湘江夜话后二十年,左宗棠收复了新疆。办洋务、造枪炮、造轮船、治水行盐、发展耕牧;禁种罂粟、禁运鸦片等,虽是林则徐的未竟之志,却也是左宗棠在有生之年里,不折不挠的成功之大业。

    全文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万宁铅华洗尽、平实朴质、性情真挚而毫无造作的文风。令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如在星空下观江流不息。左宗棠,这位晚清名臣、历史脊梁,在国家危难之际,有着舍家为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公德、私德兼修,耿直亮洁品性孤高。

    他63岁抬棺西征,74岁挂帅出征去打法国人,万宁说“既悲壮又觉得朝廷无能”;镇南关、谅山大捷,胜利换来屈辱外交。对同乡本家亲友前来谋职,左宗棠宁可招致怨恨,也一概不收录,自掏腰包作路费送回家。他一年的俸银有二三万两,给家用仅二三百两,其余用作修水利、设义仓、办书院、救灾民、帮助困难僚属。湘阴贫苦农民生下女婴往往溺毙,左宗棠取俸银万两设义仓,农民可领五担谷养活新生女婴。他令家人“自养”,在五十岁时,以联诫勉家人:“慎交游,勤耕读;务根本,去浮华。”

    对左宗棠的功勋德养,万宁一一点到,字里行间满是深挚的钦佩之情,这何尝不是身为优秀作家的万宁刻在骨子里的真性情与家国情怀!如非惺惺相惜,她怎会万字以追左公?作为画家的梵高曾说:“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梵高做到了。作为作家的万宁说:“我佩服他呀”,于是笔墨细腻、生动有致地写出了左公滔滔的一生,功勋之卓著显赫、为人之风范德行,犹如伴他墓前的梅花,在历史的长河里馨香如故。

    文末,万宁感叹:“在那个时代,如果多一些左宗棠这样的人,历史是不是另一个样子?”语气很轻,却让人忍不住一震!

    文以载道;公者千古!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