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义务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深化的样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戴凛

    1月5日,株洲市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启动大会上,渌口区、荷塘区、芦淞区、天元区、醴陵市、石峰区等6个县市区教育局分别作了典型经验分享。

    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县市区在教育领域做了哪些创新,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记者进行了整理。

    天元区:

    数字赋能,构建美好教育新生态

    近年来,天元区始终坚持“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围绕“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工作思路,系统谋划、高位布局,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天元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优支持系统,提供智慧教学“硬支撑”。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教学设施设备、数字化软硬件建设;建成了功能完备的教育城域网,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学校。推进天元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域推广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教、研、管、评一体化运行,为学校“减负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狠抓关键力量,提升教师队伍“软实力”。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力量来抓,以教师的发展带动教育数字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开展进阶式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通过开展智慧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在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中,4节获得“部优”,53节获得“省优”、156节获得“市优”;区教育局连续两年荣获湖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征集遴选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精准教育画像,重构智慧教育“新评价”。该区依托区域性综合管理平台,全场景、全过程、无差别动态采集数据,借助精准评价系统,实现了反馈、调整、提升的闭环管理。用好教学数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用好学业数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好督导数据,促进学校规范办学。同时扎实落实“互联网+教育督导”新模式,实现教育督导动态化、监测指导常态化。

    芦淞区:

    以教研引领教学质量提升

    2001年,芦淞区成为湖南省首批课程改革试验区,该区以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构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研工作体制。

    主体性课堂建设,是芦淞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也是整体提升区域学科质量建设的核心举措,至今已经坚持十余年。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行政区域推进、瓶颈问题引路、核心指标导向”课堂督查模式。分学科科学制定标准,组织核心团队研发《芦淞区素养为本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督查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覆盖总教师人数的 40%,促使学校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明晰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推动教师对课堂的研究与教学改进。

    通过不断将“教研训”一体走深走实,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目前,芦淞区各中小学校在谋划校本教研时,有全面的现状分析、有深度的问题剖析、 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在推进的过程有清晰的发展路径、有具体的发展任务、有可操作的发展策略、有坚实的发展保障。

    助推城乡优质均衡,该区教研中心还为每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安排一名教研员开展联点教研活动,通过“行政+教研”双主体推动学校发展。发挥教研中心、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乡村学校的合力,以教研带动行政、以行政推动教研,以教研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 实现城乡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荷塘区: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质量

    引导全区教师改变育人方式,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近年来,荷塘区出台了系列文件破解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更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实验实训等改革。

    深化学科教研教改,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秉承“教、研、训、评”一体化的思路,持续构建“四位一体”“四教联动”教研体系,帮助教师把握课改方向,钻研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阶梯递进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学校,核心在教师,重点在课堂。为此,全区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验收”活动,通过持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和评价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作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荷塘区在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中,重构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终身发展”的理念,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推动信息化与教学融合与创新。信息化打破校校、城乡差距,有效推动全区教师协同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序推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荷塘区以“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价值导向,对学校整体办学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发改革发展新动力。同时,利用《荷塘区五好少年评选方案》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指导学校改变育人观念,五育并举,营造成人成才新生态。另一方面,推进教学评价,建立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多元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构建高效课堂。

    石峰区:

    打造“石峰劳动教育样本”

    近年来,石峰区聚焦“美好教育”品牌建设,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坚持五育融合发展,取得较好成效,获评“省劳动教育实验区”,4所学校获评省市级劳动实验校,3个基地获评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经验被省厅《教育快讯》推介,区域劳动教育校本案例入选国家和省级劳动教育教材。

    该区高站位绘制蓝图,确立劳动教育发展的新标向。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劳动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财政、人社等10余个部门,齐抓共管推进劳动教育;制定了《石峰区全面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石峰区2023—2025年全面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师资上强保障,有1名专职区级劳动学科教研员,专兼职劳动教师278名,外聘劳动教师25名。

    通过政府自建场域和校内外联动,区教育局与郭家塘村联合打造了占地800余亩的全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42个校级劳动教育场馆,每所学校均建成了1个劳动专用教室或场馆,1个学生劳动实践场地。

    此外,通过构建多层级的课程体系、研制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和搭建家校社一体化的联动体系,将劳动教育活动展示、成果展示、学生评价一单式呈现,全方位把控,形成家校合力育人模式。

    以劳树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以劳增智,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以劳强体,支持学生强健筋骨;以劳提能,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秉持“绘劳动三色、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理念,借助高浓度融合培养,打造了劳动教育育人的新格局,学生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一条路径明显的“石峰劳动教育样本”。

    渌口区:

    构建“1+N”大思政课机制

    渌口区坚持把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领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强师资,构建“1+N”思政课讲师多元化机制。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以教师为主,包含“第一校长”、优秀企业家、优秀学生等在内的大思政课讲师团。

    优课程,构建“1+N”思政课视角多维化机制。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以传统思政课为主,语文、历史、音乐、美术、体育、阅读等多科(课)融合渗透的大思政课体系。

    拓阵地,构建“1+N”思政课场所多样化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以校内为主,到工厂、田间、博物馆等地点上“大思政课”的教育场所。

    一年来,该区通过构建“1+N”大思政课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思政教师蒋建秋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杨育、刘晓芳等12人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省市级荣誉,多所学校“1+N”思政工作在国家、省市各类媒体上推介,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求真”模式在全区推广,区域未成人学生政治素养、精神面貌整体良好。

    醴陵市:

    办好特色鲜明的体艺教育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健体。一直以来,醴陵市教育部门将学生健康成长摆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把抓好体艺教学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各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突出本地和本校特色,以课堂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体育和艺术活动。

    醴陵陶瓷花炮生产历史悠久,为该地学生接受艺术体验和教育提供了鲜活、独特的素材。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组织全市学生到当地瓷厂、1915非遗基地等陶瓷实训基地见习,亲手制坯、勾线、汾水,体验陶瓷艺术的神奇魅力。陶子湖学校、渌江中学等学校还建立了陶艺活动室,绝大部分流程在陶艺室均可完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体验到了艺术的乐趣,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与感情。

    各学校还根据醴陵的产业特点以及学校特色,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比如浦口中学将美术课与花炮包装结合起来,开发了校本课程“花炮包装设计”,泉湖小学依托石桥特色,开发了中国石桥文化研究课程等。

    同时,该市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平台,促进体育运动常态化。不仅上午有4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各学校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安排了跑操加太极拳(操)、跑操加腰鼓、跑操加韵律操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下午还有30分钟的文体活动时间,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