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贺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株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轨道交通、北斗应用、硬质合金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已成为株洲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株洲位列“全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第32位、“国家创新型城市”第28位,较2022年前进9位、“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第2位;2022年度全市研发投入总量达118.35亿元,同比增长14.75%,占GDP比重达到3.27%,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68件,稳居全省第二;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
一项项数据,体现着株洲科创实力上“质”与“量”的蜕变。
这一年,全市科创平台已达853家
去年5月,湖南省轨道交通车辆热工与流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株洲举行。据悉,湖南省轨道交通车辆热工与流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车株机牵头,联合中南大学、联诚集团共同组建,主要围绕轨道交通车辆的低碳环保、车内舒适性以及运行环境适应性等关键问题,开展车辆热工与流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并建立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试验测试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这一年,市科技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桥梁,加快推动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前瞻性布局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冰风洞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纳入省政府“4+4”科创工程。株洲正全力做好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积极推进国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省创新平台105家。出台《株洲市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认定市级创新平台37家,其中校企联合实验室11家。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853家,其中国家级66家、省级463家。
这一年,掀起“知产”变“资产”的热潮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的充沛与否往往能影响企业的规划与发展。扶持科技型企业,必然要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问题。
尽管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较大,但在融资条件、风险特征和信用水平等方面与传统企业相比,由于固定资产轻、知识价值重,申请抵押贷款时,常常遇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如何解题?自2022年6月以来,株洲在全省率先启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市科技、财政、金融、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各合作银行建立专门授信体系和审贷流程,积极推动全市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获得信贷融资。
位于天元区泰山路的湖南高远电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生产的锂电池,广泛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才保有市场竞争力,在拿到500万元贷款后,高远电池马不停蹄招揽技术人才,继续加大对研发力度的投入。
“没想到知识产权也能贷款,不仅扩增了公司的现金流,也能减缓研发部门的压力。”该公司财务总监向红卫感慨,这项工作,让无形的“知产”变成“资产”,将科技属性进行量化,就是对科技型企业最好的支持。
2023年,株洲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6.39亿元,4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受惠,稳居全省前列。不仅如此,在研发奖补等政策上,株洲也正不遗余力为企业注入动力。
随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之花将更好结出发展之果。
这一年,举办全省首个国家级科技类赛事
904个企业与团队参赛、12个项目完成现场签约、66个项目进入深度对接、11家轨道交通主机企业开设清单……去年12月8日,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圆满落幕。如今,在赛事组委会、市科技局的统筹下,各项对接转化工作正如火如荼。
这是我省举办的首个国家级科技类赛事,吸引了全球8个国家、国内29省份百余所城市、81所高校参与,如今,百余个项目赛后向株洲抛来“橄榄枝”, 助力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注入新动能。
不仅如此,这一年,省首届北斗应用领域创新创业大赛也在株举行,150余个优质项目来株参赛,吸引了上海方位角等企业落户园区。
同样,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株洲企业、团队不甘人后,30余个项目获国赛、省赛奖励,我市参赛项目获奖率与长沙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这一年,“高企”与“科小”实现双突破
“在了解到我们申报科小遇到困难后,企业联络员联系有关部门和专家,来公司面对面培训指导,帮助我们顺利完成申报工作。”去年5月,荷塘区瑞美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歆懿说。
为着力打好科技攻坚仗,让科创企业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市科技局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组建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专班,走访调研潜力企业600余家,连续多场次举办县市区科技型企业培训等活动,打出涉企服务“组合拳”。
“通过量化年度、月度考核指标,在梳理惠企政策、申报流程、评价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后,把优惠政策送至企业。”该负责人表示,不仅如此,还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形式,为企业提供专利咨询、技术交易、填报指导等多项服务,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这一年,我市按照“初创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业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持续推动创新主体成长。去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
在2023年度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中,前三均为株企,前十株洲占据六席。
这一年,4630名高层次人才扎根一线
研发的关键,在于人才。去年国庆前夕,“制造名城进高校”招才引智专场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
去年,我市围绕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制定校园招聘计划,打出校园引才组合拳,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中国航发南方、时代新材等19家株洲企事业单位拿出上千个岗位,吸引众多学子前来咨询了解。而这,只是株洲招贤纳士的一个缩影。
为引聚创新人才,株洲实施“新人才30条”、“创新人才引培计划”、“双创精英人才计划”等政策,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吸引高端人才齐聚株洲。中车株所总工冯江华获得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省仅2名),时代电气刘国友获第十二届湖南省光召奖。
目前,全市拥有高层次人才4630人,包括本土企业全职院士3人、院士后备人才23人、国家人才计划专家等高精尖人才115人,他们扎根研发一线,为株洲“智造”奉献青春。
“我就是校招时,被株洲的人才政策和企业优秀的研发实力打动,毕业后便前来报到。”正如中车株机产品研发中心江大发博士感叹。
为强化科技人才项目支撑,去年,我市35个科技人才项目获国省主管部门立项支持,争取各级科技人才项目资金超2000万元,并累计举荐“株洲市青年科技之星”40名。
这一年,全球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亮相、国内首条透明微晶玻璃生产、全国首台六轴大功率纯电新能源机车上线投运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有力体现了株洲“智”造的实力与影响力。
前行之路,任重道远。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表示,2024年是“重大项目建设年”“创新成果转化年”,他们将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攻坚“十大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放大创新要素集聚优势,聚平台、强人才、优服务、促转化,力争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