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炎陵县城大操坪的广场戏台(1980年代已拆除)
黄春平
炎陵虽位居罗霄山脉的大山深处,但“邑有圣陵”,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酷爱戏剧。每逢庙会节庆、宗祠落成、编修族谱、楼宇竣工等庆典活动,甚至富裕人家添丁祝寿、婚姻嫁娶之喜,都要雇请戏班子,在固定戏台或临时搭台演戏三五日。也有外地或本地戏班,不辞辛劳跨省过县、进城下乡商演献艺。
戏班
从现有史料看,炎陵县自宋至清末都没有职业戏班。但县人好演戏、好看戏,民间戏剧活动频繁。乾隆版《酃县志》载:“城隍庙每岁诞期演戏奉祀”。乾隆年间,湘剧自衡阳、长沙广泛流传入境炎陵。尔后,衡阳花鼓戏、祁剧、木偶皮影戏先后传入。衡阳“春台班”“赵天成班”、攸县“娃娃班”、茶陵“石井班”“仁和班”,以及江西吉安等地的“采茶艺班”先后献艺于炎陵县。
受外来戏剧团影响,民国时期,塘田、沔渡、城关(今霞阳镇)等地花鼓戏凑角班(即合伙戏班)相继出现,但多为业余戏班。炎帝陵所在地的塘田戏班(花鼓灯戏班)初建于清宣统年间,由唐志修、唐万兴、唐人珠等人倾家组建,有演职人员20余人,除本县演出外,还活动于宁冈、安仁、茶陵等地。民国20年(1931年),沔渡墟背戴永顺凑角数人与道士黄经伟器乐班合伙,逢年过节进行演出。民国23年(1934年),县人刘汉文、江清涛、黄子陵等拜茶陵、衡山艺人为师,创建戏班,初学板凳戏,后演花鼓戏,每年农闲时演出,持续十余年。
民国25年(1936年),炎陵民间艺人陈育生、潘玉娇与茶陵界首谭永鸿等人创办永鸿花鼓凑角班,经常演出于沔渡、城东、霍家墟、船形以及郴州资兴汤市等地。这个戏班初演《蓝桥会》《小姑贤》等小型花鼓戏,后吸收衡阳、茶陵艺人入班,角色行当齐全,能演《蔡鸣凤》《杨子云过关》等大中型剧目。民国27年(1938年)沔渡洞里张绍贞、尹丰林等人组成洞里戏班,请茶陵艺人授艺,演出《刘海砍樵》《磨坊生子》等花鼓戏。民国后期,县政府以社会治安为由,曾一度禁唱花鼓戏,但禁而不止,城关、沔渡的业余戏班照唱不辍。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话剧形式,群众称之为“文明戏”。1921—1927年间,炎陵县模范小学校长陈志进组织演出队,用戏剧形式宣扬新文化和新风尚。1930年,县苏维埃政府在石洲设立戏院,区、乡有话剧小组、歌舞队,以戏曲演出方式宣传反帝反封建,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1944年,康民小学校长房俊豪倡立“康民剧团”,演“文明戏”宣传抗日救亡。
戏台
戏班唱戏要有戏台。炎陵古戏台有宗祠戏台、庵庙戏台、墟场戏台、会馆戏台、广场戏台、学堂戏台等多种形式。
宗祠戏台建在宗族祠堂内,公祠大厅供观众看戏,风雨无阻。庵庙戏台多建在大庵大庙内,炎陵县城的城隍庙就是县人往时看戏的主要场所。
墟场戏台是墟场演戏看戏的地方,因为墟场人流多,故规模大点的墟场都建有戏台。船形墟位于今株洲炎陵县与郴州市资兴市交界处,民间称之为“界墟”,逢墟日热闹非凡。记忆中,家乡的船形墟呈南北走向,墟市笔直且狭长,北端尽头就是戏台,戏台下可供车马行人通过,视觉效果非常好。听老人们讲,民国初年船形墟就有戏台,墟日时有戏班唱戏。新中国成立后,船形墟成为乡政府驻地,墟场戏台也没闲着,县里的花鼓戏剧团以及乡村文艺宣传队常在此演出。1980年代后,各地墟场大拆大建,古老的墟场戏台相继消失。船形墟戏台也是在这一时期被拆除。
会馆戏台是古戏台的重要形式。沔渡是炎陵“东大门”,与江西井冈山接壤,湘赣边民集市交易历史悠久。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西、广东、福建商人先后在这里修建行帮会馆万寿宫、南华宫、天后宫。沔渡墟唱戏,大多在这三个地方。外地人到沔渡做生意的请戏班唱戏在“天后宫”,客家人请戏班唱戏就到“南华宫”,“本地人”(原居民)请戏班唱戏则选“万寿宫”,各“宫”还互相攀比,你请唱一晚,我就请唱两晚,以至于沔渡墟的戏班演出常年不息。民国27年(1938年),沔渡墟曾有一晚出现来自衡阳、衡山、安仁、茶陵等地的四个戏班同来唱戏的热闹场面。
戏联
有戏台就有戏联(楹联)。一些戏台楹联更是庄重其事,非常讲究。1980代和1990年代初,炎陵文化名人、诗词楹联大家李宗盛(1931-2009)对县内戏台楹联进行了收集整理,可谓弥足珍贵。李宗盛整理的旧时炎陵通用戏台楹联有:
清歌凝白雪;妙舞向春风。
聊将旧事为新事;且以今人作古人。
唱出元音和盛世;戏成古调答新声。
旧代衣冠从新演出;今日面目仿古装成。
看台上这般武艺争帝争臣谁是对手?思戏中许多英雄有才有识敢不低头!
风雅最宜人旧曲新声豁耳时依然律吕;神情都俨若观前鉴后赏心处自有春秋。
前面蹈而舞,悲而欢,不过梨园传古事;后堂敲以金,戛以玉,都是士庶谢神恩。
有的戏台楹联,将戏班名称巧妙地“切”入其中,这既是戏班的一种宣传广告,也为现今文史专家追踪往时戏班历史提供了线索。如切“天元”“连升”“同春”“大坤”“秀楚”等戏班的楹联有:
天壤间许多人物,想我族门闾高低,若兄弟,若祖孙,若父子,乃文乃武,形形色色都有谱;元明上不少雅观,看这般将相出入,争国家,争土地,争乾坤,半真半假,怪怪奇奇全是我。
连唱几句高音,如叹如诉直把前朝情说出;升到九重御阙,若忠若孝且将往日事演来。
同尔到当场,舞者舞,歌者歌,须臾里做成一部经史;春风生满面,欢则欢,笑则笑,俟忽间装出十分容颜。
大地作战场,争帝争臣争权利;坤舆多杰士,可家可国可天下。
楚材风宝善,句句效秦斗汉争,何其幻也;秀气尽宜人,处处得燕歌赵舞,不亦乐乎。
切炎陵地名的戏台楹联更为普遍,也更具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味。如切上村、塘田、龙下、中洞等地名联有:
上下齐观,统干古子兄弟友,为忠为奸难逃此际明鉴;村民共赏,听一时丝竹管弦,如恕如慕不觉偶尔佳音。
塘水一澄镜,丙照古往今来,大地英雄如在目;田家三击壤,寅协家齐国治,坤舆气象自回头。
龙藏虎卧,际会风云建大业,看古代将相原无种;下效上行,习就文武出良才,思后来俊杰或有缘。
中间许多奇事,观众志成,若爱潇洒,何不向前看看;洞庭无数巧做,弟子超群,欲通古今,当须过后思思。
戏台楹联既是装饰门面之需,又是显示一方文人墨客的才艺风光之事。因此,炎陵民间留下的妙语佳联甚多。一些戏台楹联对仗工整,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引经据典,抒发情感,成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