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威
上月20日,寒风夹雨,在芦淞区白关镇姚家坝村,村民张立强正在地里忙着检查棚架,为来年的丝瓜种植做着打算。
“老张,老张,有办法了!”忽然田埂上传来一阵呼唤,原来是谢石强和几位专家快步走来。
丝瓜种植是白关镇经济发展的“命根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亦是。为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关键执行层作用,破解白关丝瓜产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去年6月30日,我市召开“作风建设年”专场座谈会。次月28日,一支“矛盾攻坚”青年突击队开到这里。市资规局耕地保护科谢石强成为该组组长。
这次他们再登门,就为破题而来。
“老张,现在趁着丝瓜下架了,这些地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再种点粮食把它利用起来……”谢石强分析着规划,张立强听得若有所思。
张立强是村里的种植能手。2023年,他手里耕耘的150余亩地产出了60万元的效益,凭着产量高、质量好,他家的丝瓜还卖到了英国。
近年来,随着白关丝瓜畅销海内外,产值已超5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4500余人。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从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导致耕地“非粮化”现象。
据统计,白关镇耕地保护目标为4.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4.2万亩,占比94.7%。白关镇现有1万多亩的丝瓜地,很多都在永久基本农田里。
“我也想过,去年就试着种了不少辣椒,可收成不太好。”张立强紧了紧棚架上的扎带然后摆摆手。
为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青年突击队曾走访多地,巧借“他山之石”,提出了新的解题思路。
他们发现,丝瓜种植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结合点在于合理规划和布局上。首先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地块、规划耕地保护空间”的耕地分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耕地保生产、保供应的作用,利用种植丝瓜“空档期”种植粮食作物。
“能行吗?”“能行!”队伍里来自农业部门的高级农艺师李亚荣果断答道。
“辣椒可不算粮食作物,这次可以种土豆。”按她分析,丝瓜2月育苗,5月挂果,10月下市,中间有足够的换作期。而且土豆易种植,耐储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
事实上,队员们提出种植土豆之前,做足了功课。
听完分析,张立强立马算起“账”来,去年按照3元每公斤计算,一亩地2000多公斤产量,抛去3000多元成本,菜农亩赚3000元不在话下。
“行,今年我就带个头,趁丝瓜下架前把土豆套种起来。”说完,张立强跨上田埂拉起队员们往家走。
记者手记
让种粮更有“钱”景
2023年,我市超额完成耕地保护底线目标达到262.09万亩,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875宗,完成率100%,位居全省第一,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但是,之前少数地方出现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对本就稀缺的耕地资源造成挤占,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防止耕地“非粮化”,不能仅靠政策与监管,其根本是要充分正视粮农依靠耕作养家糊口的基本需求,帮助他们不断优化耕种条件,实现增收增产,让种粮更有“钱”景。
去年我市“青年突击队”开进芦淞区白关镇,破解耕地上的产业和保护矛盾,称得上是耕地保护工作中一次有力突破和创新尝试。相信这支队伍能够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守住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让乡村田野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