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碳”环 三链齐发奔深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晓燕

    无人机的镜头下,白色连片的巨大厂房,与清水塘产业新城的满眼绿意交相辉映。

    这是本月中旬刚刚投产的三一硅能5GW株洲基地,仅用152天即完成建设,拉通了从拉晶、切片到电池及组件光伏全产业链产线。

    今天,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所有的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双碳”之路。曾经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也在加速迎来“绿”力十足的“双碳”经济。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产业链、资源链、生态链上匹配绿色动能,在优势产业领先“碳”路,株洲正在加速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碳”力KPI

    打造全链碳中和生态圈

    株洲,田心。

    临近年底,往来运货的大小货车依然忙碌,从外地一趟趟开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送入配件产品。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伴生品”——包装垃圾。

    这些伴生垃圾大得出奇,数量又多。仅城轨列车客室空调的外包装木箱就长达4米,一次性使用后,还需“链主”企业代为报废处理。“拆包费时费力,而且外包装周转使用效率也不高,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中车株机物流部技术主管杨周说。

    回收再利用,中车株机早已启动,与“链企”共同开发了可拆卸、可折叠、可通用的循环共享包装。

    “虽然初期增加了包装制造、回运、管理和维护成本,但是循环使用3次以后,成本就收回了。”空调供应商石家庄国祥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长株潭区域供应商的中大件产品运输,已有98%采用了循环共享包装。

    细节中的用心,可见龙头企业的减碳降碳决心。

    早在2015年,中车株机就对链上企业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排给出了时间线:2019年、2022年、2025年,每个节点都要比上个节点年下降30%。

    “当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我们很快意识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将成为‘爆点’,随时有可能引爆导致产业链断链。”中车株机供应链管理中心供应商管理部质量监造主管李人哲介绍。

    身处全球市场的第一线,主机企业对“风向”变化嗅觉敏锐,也在向全链企业传导“向绿”压力。自那以后,增设的绿色低碳KPI(关键绩效指标),成了“加盟”和持续留驻中国中车产业链的重要“门槛”。降碳指标持续加码,如果达不到,就会被逐步淘汰。

    曾经围绕在中车株机周边、对环境有污染的七八家表面处理工艺供方企业,逐渐销声匿迹。

    中国中车2018年已实现运营碳达峰,面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技术链,有效整合减碳、零碳、负碳技术和产品,继续向产业链企业延伸,纵深推进产业降碳,赋能链上供应商共同提升“含绿量”,打造全链碳中和生态圈。

    同中车株机一样,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联诚集团、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株硬集团等一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也在领跑全链“双碳”行动。

    低碳化产业生态,让株洲优势产业链整链共同升级,每个链环更加绿色,整根链条更具竞争力。

    2023年轨博会上,株洲正式发布《轨道交通产业双碳行动湘江宣言》,在低碳发展、低碳创新、低碳转型、低碳理念的“双碳”发展新赛道上,持续释放发展加速度。

    数智管“碳”

    赋能零碳交通场景

    清晨的株洲,纯电动环卫清洗车已上路多时,作业分贝并不高。

    依托线上平台统筹运营,中车电动在株洲重点打造了全国智能环卫标杆项目,覆盖城市环卫作业全部环节。这些车辆,工作状态怎么样、开到了哪里,工作的站点,以及当天上岗人员信息,都连线显示在智慧环卫一体化服务平台上。

    通过这套智慧“中枢”,中车电动可以科学合理匹配资源,实现降碳增效。2022年,该项目综合成本降低18.7%,设备作业成本下降23.7%,管理成本降低14%,新能源化率提升30%。

    人、车、路,多种要素相互协同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影响其碳排放的因素也较为复杂。模式创新,在资源整合下带来综合减碳效应。

    中车电动按照“平台+装备”的模式,搭建了“智慧公交、智慧物流、智慧环卫、智慧重卡、城乡客货邮”五大智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每一个平台解决一个应用场景下的综合能耗问题。“产品+”“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全生态圈一体化服务和数智化技术做支撑,中车电动不断加速零碳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如今,中车电动云智通平台已接入6万多辆新能源整车相关数据。

    “‘聪明的路、智能的车、综合的站’,数字新基建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零碳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车电动旗下长沙中车智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周艳辉表示。

    能源转型和“双碳”大背景下,中国中车正在将数智化作为整合各系统最有效的手段,一体化推动现代高端装备和绿色能源方式全面升级,以平台化管理赋能,为更多场景的综合降碳提供可能。

    今年,四川中车铁投公司成功获得PAS2060碳中和达成证书,成为全球首个智轨“零碳工厂”。背后提供“双碳”咨询的中车株洲所时代碳行事业部,还在继续通过自研的“零碳管理管家”——“时代碳行”碳管理平台,围绕碳核算、碳评估、碳足迹、碳减排、碳管理等环节,为客户提供高效、快速、准确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零碳解决方案,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碳”态重构

    加持零碳城市底色

    如今,北汽株洲分公司智能涂装车间,用上了先进的3C1B水性漆工艺、空调循环风、余热回收等先进技术,减少了40%能耗和废料排放。

    这是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模样。“双碳”经济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制造业节能降碳增效的新驱动力。

    国家级绿色园区株洲高新区,以园方投建、企业用能的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低碳光伏清洁能源。受益于240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时代新材全年用电量的10%都已换成“绿电”。

    目前,株洲已有3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隔河相望的清水塘产业新城,经历“静默”之后,也在加速导入“双碳”产业。

    正在建设中的中车双碳产业园,将配建园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和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等供电侧减碳设施,成为集双碳业务总部、产品研发中心、批量制造基地、检测试验与中试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低碳零碳园区。

    打破用能需求“孤岛”,升级改造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中国中车已在株洲、张掖、延安等地陆续布点零碳产业基地。

    从企业,到园区,再到城市,“碳”力的传导并非线性,而是立体式全方位重构。

    当全球发达国家市场开始拉起碳关税的大旗,中国相关企业若想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市场,扩大外循环贸易空间,必须提升碳竞争力。而城市,是低碳优势汇聚、赋能碳竞争力的关键生态体。

    当前,各地正在竞相打造零碳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并举,为城市加持“低碳绿”的发展底色和内源动力。

    “我们正在帮四川省内城市开展碳足迹报告欧盟互认,打造全国首个零碳城市。”中车株洲所碳行事业部副总经理何慧雅说。

    零碳城市的创建,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

    “发、输、配、用电各环节,我们已经有了全面的产品和技术能力。”何慧雅说,基于零碳发电、零碳输电、零碳配电、零碳工业、零碳社区的零碳解决方案,中车株洲所“制造商”叠加“服务商”身份,与城市深度互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共同体。

    变革在此起步,也从未止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