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雕像 网络供图
温琳
鉴湖女侠秋瑾,是从株洲走出去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女性。走进位于石峰区九郎山下的秋瑾故居“槐庭”,很容易被一句诗所感染:“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她就义之前作提。秋瑾牺牲后,其灵柩安葬有过“九迁”,其中第五迁为株洲,葬在株洲“槐庭”后山。
1904年,秋瑾离开了她在株洲的家“槐庭”,东渡日本求学,开始了她的革命之路。在日本,经人介绍,以“山阴秋竞雄”之名宣誓加入同盟会。
当时,徐锡麟、陶成章等光复会领导人创办绍兴大通师范学堂,作为培训革命骨干队伍的基地。后来,徐锡麟花钱捐了个道员,要赴安徽就任。徐锡麟任职前,力邀正在上海筹办《中国女报》的秋瑾来绍兴主持大通学堂。
1907年2月,秋瑾正式接任大通学堂督办。她以大通学堂为中枢,往来沪杭浙东,运动军学两界,迅速组织起四五万人之众的光复军,遥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自任协领,编部下为3个军,并与徐锡麟“浙皖相约,克期大举”。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捕,第二天便被斩首处决。徐锡麟起义事败,糟糕的是,他的手下在刑讯中招出徐在山阴创办的大通学堂与此事也有牵连。时任浙江巡抚的张曾扬立刻电令:立刻查封大通学堂,逮捕一切和学堂有关之人。
时任山阴县令的李钟岳一直非常欣赏秋瑾,经常用秋瑾之诗如“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来教育儿子,他认为“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所以,事发之后,他想保全秋瑾,一直拖延不办。
直到7月13日,在张曾扬的催促下,李钟岳带着三百新军,前往大通学堂缉拿“乱党”。最终,秋瑾和七名学生被捕。
在对秋瑾提审时,她在纸上写下流传百年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当日深夜,浙江巡抚便复电将“秋瑾即行正法”,命山阴知县李钟岳监斩秋瑾。良心未泯的李钟岳惊讶地问:“供证两无,安可杀人?”
然而上命难违,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三十岁。
秋瑾殉难之时,家人都已躲身外地,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过了三个时辰,才由当地的士绅出面,把烈士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绍兴郊外,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
然后,秋瑾的灵柩在湖南、浙江两省几经迁动。1911年,秋瑾灵柩曾下葬在“槐庭”后山王家祖坟(又有一说,秋瑾的婆婆拒绝承认秋瑾为王家媳妇,“槐庭”后山的只是秋瑾的衣冠冢)。
1913年六月初六,秋瑾英勇就义六周年之际,秋瑾最终如其平生所愿,葬在杭州西泠桥畔,墓碑镌刻着孙中山为秋瑾亲笔书写的“巾帼英雄”题词。
再说说审问秋瑾的山阴县令李钟岳。他因“庇护女罪犯”被革职。他离任时,绍兴士绅和民众百人,乘船数十条,送他距城三十里的河桥,依依不舍。
辞任后的李钟岳住在杭州的家里,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秋瑾那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墨也被他带了回来,经常注视吟诵,泪流满面。
就在秋瑾就义三个月后,李钟岳趁家人不备,悬梁自尽,时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