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远 廖明
株洲田心片区汇聚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3家百亿级龙头企业。以它们为核心,方圆5公里之内,聚集了产业链供应链上4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如何让这些企业融通协作,共同提升产业链韧劲和竞争力?
近年来,株洲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搭建互利共赢的产业融通平台,打造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供需匹配、协同创新、成果共建,实现产业共链发展。
共建新机制,企业协同发力
2023年1月22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机场线正式开通,“株洲造”地铁列车在该线路上载客运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赞,“这是土耳其最快的地铁列车”。
快,是列车的运行速度,更指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强韧高效的应变能力。
时间回溯至2020年春,当时全球供应链几近停顿,地铁列车如何在当年7月交付?
“从‘休眠’到‘唤醒’,仿佛就在一瞬间,供应链动起来了。”中车株机供应链管理中心采购经理郭成说。一周时间,中车株机和上下游企业整体复工。6个月后,地铁列车如期下线,创造全球新造最快地铁列车研发交付纪录。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如果是全球采购,周期按月计算,在国内采购按周计算,在株洲配套供应最快可以按小时计算。”中车株机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副总监齐然说。
这样的供应速度,源自株洲独特的产业链共链机制。
株洲坚持制造业当家,外强招引,内促裂变,持续不断地完善上下游、布局高精尖。
内促裂变,即以龙头企业中车株机公司为原点,先后裂变分离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等多家核心部件企业。这些企业又以自身为原点,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上百家企业就近配套、协同发展。
外强招引,即握指成拳、抱团发展,持续强链、延链、补链。通过创新建立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轨道交通集群推进机制,制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划,形成“一体引领(整车制造)、两核带动(核心部件、关键系统)、三向联动(向上游布局、向中游集聚和向下游延伸)、四驱延伸(功率器件、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和现代物流)”的发展路径。
以龙头为引领的产业链共链机制,让企业发展更“同频”。
在中车株机的管理帮扶下,其供应商——湖南联诚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及时交付率从最初的70%以下提升到95%以上,企业管理水平、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
中车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积累的技术创新、研发管理经验,延伸到300多家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引导其在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改进提升,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如今,株洲拥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为79家、383家,均居全省第二,单位GDP分布密度居全国第一。
共筑新基础,掌握发展“命门”
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链的“命门”。如果“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经不起考验。发挥共链效应,关键要将产业“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
位于石峰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其研发车间内,自动激光清洗机在电光闪烁中作业。
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柱“清洗”之后,光亮如新。相比机械打磨,不仅效率提升50%,还不会伤害部件,清洁环保。
湖南联诚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提出研发申请后,国创中心联合多所高校、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了这套自动激光清洗机。为方便户外作业,国创中心还研发了背包式自动激光清洗机。
2019年,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创中心,按照“公司+联盟”的运作模式,先后吸纳超400家联盟单位。近年来,国创中心打造智能运维、激光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基础器件五大产业板块,攻克了激光加工、氢燃料系统、隔音降噪等20余项行业难题。
我国自主研制、满足欧洲TSI标准的双层动车组有望于近期在德国“跑起来”,其研制周期比国际同类型产品节省一半时间。
这其中,国创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剖”技术,形成“图谱”,便于主机和配套企业对标;筹措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构建新一代整车研发平台,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
“过去企业都是各自为政,在共链机制下,通过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形成联合攻关‘舰队’,实现了抱团取暖、借梯登高和资源优化配置。”国创中心负责人李林说,有限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项目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效率大大提高。
依托共链思维,株洲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组建更多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一套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有效推进产业体系强基筑核。如今,株洲拥有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5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非省会城市前列。
这些实验室、创新平台紧盯核心技术、核心材料、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编制产业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关键系统、工控软件等攻关清单,先后突破“卡脖子”技术80多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120多项关键产品和零部件实现国产替代。
共享新成果,挺进产业高端
创新有了成果,还需要有应用成果、推广成果的机会。以共链为桥梁,龙头企业便是“给机会”的人。
墨西哥蒙特雷轻轨3号线上,“中国造”列车安静、顺滑地穿城而过。它装载的弹性车轮,具有减振降噪效果。
弹性车轮核心技术过去一直由国外供应商掌握。在进口设备国产化思维下,2016年,中车株机指导配套企业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试制出首款弹性车轮。
但试制只是第一步,装车验证才是关键。之前试验数据一切正常的弹性车轮,在装车验证时出现“打滑”现象,存在脱轨隐患。
项目一筹莫展之际,中车株机技术团队结合研发经验,在橡胶蠕变性能、金属界面摩擦性能等方面,开出设计结构“优化药方”。九方装备不断优化方案,成功研制出首款国产弹性车轮,并研发出一套低噪弹性车轮的试验测试方法及新设备,建设出我国首台(套)自主化设计生产的滚动疲劳试验台。该试验台可满足弹性车轮在高速运转、紧急制动、坡道转弯、恶劣天气等场景的运行性能试验,确保产品可靠安全。
“在‘链长’带动下,我们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有了应用、试验机会。”九方装备总经理周后葵不由感慨。配套企业的国产化替代,也让中车株机提前两个月交付首批车,得到国外客户肯定。
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中小企业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成立仅5年多的天桥嘉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加入中车产业链,先后研制5G+远程操控智慧天车、热轧板坯库无人天车、钢板搬运无人天车等系列产品,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共享科研成果,也让链主企业得到“反哺”。
联诚集团相继攻克活塞杆拉伤、减振器密封、橡胶关节开裂等难题,使中车研制的减振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联诚集团也从一家人员包袱重、劳动生产率低的传统企业,变身为实力雄厚的轨道交通专业化部件制造商和供应商。
共链效应,正持续释放。
10月31日在株洲举行的轨道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中车携手企业、院校、银行等链上合作伙伴,举行49批次签约,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示范合作项目。
“如此密集的签约,将升级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链融通发展新模式,通过联合攻关、成果共享、供需衔接、资本融通等方式,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繁荣共赢的现代产业链。”中车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