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创的落点扎进村落之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书乐

    【盲目上下而求索,反而忘了路在脚下。】

    媒体报道,在日前举行的株洲城市更新与城乡综合营造专题讲座上,北京安哲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王求安说了一段话:“我们的乡村基本长一个样,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分不清是重庆、四川,还是湖南的。”

    这话很实在,也很现实。到底我们的乡村什么时候开始同质化了呢?

    至少不是1980年代。许多人或许都还记得,曾经寄信时贴的民居邮票。这套邮票1986年推出,共14枚分别展示了全国各地民居造型,有蒙古包、西藏碉房、湖南民居、陕北窑洞、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等。

    国人对各地民居的普遍认知,大体来自这套普通邮票。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邮票不再是刚需,而民居也全国“千村一套”了。毕竟,传统民居风格固然“有味”,但面对现代化生活需求,却难以“有用”。

    时代在变,机遇重现。乡村振兴也好,文旅创意也罢,就如王求安所言,已经进入了追求回归到传统、凸显出创意的时代浪潮之中。换言之,谁先行一步,谁就能在全国多个领域中“亮剑”。

    事实上,亮剑者早已有之,并大获成功。以世界遗产而闻名于世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也有配套建筑:世界上唯一保存良好的哈尼族古村落——阿者科村。

    这个依靠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世界遗产,多年沉寂、一朝出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阿者科村民居实现了蘑菇房“现代化”。

    当年,这些蘑菇房差一点就没了。1990年代,当地82个古村寨都是蘑菇房;2013年哈尼梯田评上世界遗产时,核心村寨只能选择5个,其他村落的蘑菇房都被“采摘”了,剩下的也岌岌可危。

    有感于此,当时昆明的朱良文教授做了个决定,留在阿者科村、留住蘑菇房,自筹近15万元实验性改造1栋蘑菇房,用最少的钱去解决蘑菇房安全、防火、照明和空间等问题,变成一个当地村民可以参考的样板间。

    于是,村民不再拆蘑菇房,改造、新建蘑菇房蔚然成风。这也为古村成为此生必至旅游目的地创造了可能,顺便还能当民宿用,真好看、真赚钱、真惠民!

    文旅创意有了、乡村振兴成了,一个民居实现了山乡巨变。株洲有何可借鉴?未必一定要修民居、造古村,但建筑、文旅、创意团队却真有必要联合起来,在株洲寻根问祖,把文创的落点扎进村落之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