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点燃百姓文化乡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温琳) 12月2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用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文化篇》的文章,攸县“门前十小”创建作为其中的“实践故事”,展示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建使山野乡间的文化活动“火起来”。

    文章介绍,2009年,退休的夏昭炎和老伴决定回到老家湖南株洲攸县谭家垅村养老。很快他发现,村里人的物质条件虽然变好了,但是文化生活却很单调,农闲时,乡亲们吃完早饭就互相招呼着围坐在牌桌旁打牌,一打一整天,不少留守儿童也凑在牌桌旁无所事事。

    于是,老两口盘活了周边6间闲置老屋,将家中藏书搬进去,建起了农家书屋,开起了养生讲堂、道德讲堂,后来又鼓励村民成立文体队,以水泥坪为展示舞台。一间小书屋、一个小讲堂、一方小广场,服务村民文化生活需要的“门前三小”由此而生。“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里的风气转变很大,打牌的少了、读书的多了,邻里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谭家垅村党支部书记夏耀宗说。

    2017年,“门前三小”经验开始在全县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也从群众自发、自我供给,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需求又萌生了更多期待。不少村民提出:“我们想多看几场戏、想有专人来组织活动、想了解更多政策和时事……”

    2021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市相关部门推动下,“门前三小”迎来提质升级。在“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的基础上,又陆续增加了“小戏台、小法制宣传栏、小体育健身设施、小型数字文化服务设备、乡风文明理事小组、小业余文艺队伍、小文旅志愿服务队伍”等,建成“门前十小”。

    攸县各村遵循就地取材原则,充分利用家族祠堂、祖屋、闲置民房、旧村部、老学校等场所建设“十小”,且建设灵活机动,有条件的建“十小”,条件暂不成熟、不充分的可先建设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等,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如今每到寒暑假,在外教书的贺春雷等老师就会回到石羊塘镇洲上田村,义务给孩子们教授《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课程,每周末还有武术教师来开办武术课堂。今年暑假,几名乡贤代表出资对村里的旧小学进行了装修,计划开办兼具劳动教育、亲子研学等功能的孔子学堂,与“门前十小”形成合力,提升当地文化氛围。

    “小广场舞出大健康,小讲堂讲出大道理,小书屋读出大世界。”在攸县的乡村走访,不少地方都有这样一句标语。文化的力量最是润物无声,文化的振兴最是生命力旺盛。

    如今,“门前十小”正从攸县走向更多地方。2021年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为契机,在全省组织开展“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三年来,共有12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候选单位参与,创建了210个“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新华社在“记者观察”中评论道: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株洲的“门前十小”、北京的“27院儿”、成都的“留灯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些新空间贴合百姓需求,颜值高、内容多、运行灵活,一改公共文化设施按照行政层级来安排的情况,同时体制上也有突破,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点燃了百姓文化乡情,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