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名城,三“路”并进勇“碳”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易蓉

    12月26日,全国首台六轴大功率纯电新能源机车在涟钢上线投运,它比传统的内燃机车每年减少碳排放量150吨,相当于种植8200棵树。

    株洲冬日街头,一台台纯电动18吨洗扫车正替代传统柴油车扫街,单台一年可减碳排放约67.41吨。

    广袤的海上,风电机组叶片的每一次转动,都在输送着清洁的风电,源源不断地向千家万户送去绿色的电能。

    这些场景的减碳成效都源于株洲制造业的新“碳”索。

    从铁路到公路,再到海路,大力培育“制造名城”的株洲,正三“路”并进地展开“碳”索故事。

    铁路:

    沿着轮轨,“低碳”产品涌现

    娄底,涟钢集团。

    全国首台六轴大功率纯电调车机车XNY-001最新上线投运,有序进行着转移、编组、整备和调度。相比传统燃油机车,它每年可节约燃油费用100余万元,有效破解高污染问题,减碳成效明显。

    XNY-001是中车株机为涟钢量身打造的一款纯电调车机车。它采用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源,搭载首创1200kW超大功率液冷快充设备,支持“3秒一度电”超级快充,并在40分钟充满。充满电后,重达138吨的整车灵活运行,可轻松带动1200吨的铁水罐车爬坡。

    近年来,中车株机秉承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将动力电池作为突破点,以混合动力技术为出发点,搭建了完善的新能源机车产品谱系。

    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从“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起步,逐渐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诞生全球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中车株机的“双碳”实践,只是一个缩影。

    从产品源头发力,由制造向智造升级,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龙头持续推出绿色低碳产品,引领相关产品技术沿着“铁轨”不断涌现。

    橡胶减振元件一系簧的绿色研发,便是其中典型。

    当国内外轨道车辆悬挂减振市场日趋饱和,产品面临行业“天花板”效应,株洲时代瑞唯积极回应“双碳”需求,打破产品“天花板”,开辟海外新市场。

    此前,世界第五大铁道车辆制造商——西班牙铁道车辆制造商CAF公司向其全球供应商提出“双碳”要求:减振产品既要保证高性能,还要满足“低烟毒性、低热释放、低烟密度”3项新指标。

    谁率先突破,谁就能拿下订单。

    天然橡胶、酚醛树脂、硅橡胶等,株洲时代瑞唯反复研究这些高分子材料及其阻燃机理、抑烟机制,最终研发出轻量化的空气弹簧、抗侧滚扭杆、转臂节点、牵引节点等10种悬挂部件,实现悬挂系统减重40%的同时,寿命延长至10年到12年,降低了车辆整个寿命周期的维护费用。

    这些研发成果,让株洲时代瑞唯的产品满足CAF公司的“双碳”要求,成功拿下订单,并成为阿尔斯通、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主机企业的重要战略供应商。

    “减了碳、增了效、赢了市场,这就是我们在面向‘双碳’做研发时尝到的‘甜头’。”株洲时代瑞唯总经理谭军说。

    公路:

    换道胶轮,成果“碳”为观止

    12月13日,上海国际客车展。

    中车电动打造的C07城市短途公交车正式亮相,它配置最新纯电驱动系统和节能技术,以及蠕行和上坡辅助等。在综合能耗降低14%的同时,它上20°的坡如履平地。

    随着C07的推出,中车电动的“鲸系家族”新品车型,实现覆盖城市长、中、短途出行领域。目前,中车电动的公交车订单,已遍及全国,并将“减碳”的胶轮驶向了白俄罗斯、匈牙利、法国、新西兰、韩国……

    不止于城市公共交通。

    近年来,中车电动将低碳应用场景向城市清洁、物流运输、医疗救护等延伸,不断织密城市低碳运输网络。中车电动能源应用研究院系统方案部部长刘毅介绍,以新能源环卫装备为基础,公司正加速布局氢燃料电池环卫装备,剑指“零排放”目标。

    实际上,作为我国第一家获准从事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车电动的成立,缘起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数十年技术的平移。换言之,源于铁路向公路的跨界。

    基于中车株洲所的“同心多元”战略,中车电动于16年前成立,株洲制造业的“减碳”之旅,也从轮轨领域转向胶轮赛道。

    智轨电车,是中车株洲所近年来在公路“减碳”上的典型案例。

    驶向四川宜宾,宜宾智轨T1线根据国际权威的PAS2060碳中和规范,经第三方机构认证后, 已获国际最具公信力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全球首条轨道交通零碳运营线路。

    出海马来西亚,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电车正在“试跑”。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契合马来西亚的绿色环保交通理念,车辆创新采用了70MPa储氢系统和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同时,应用分布式动力系统,让列车结构更紧凑、重量更轻、动力更强。

    在向重载公路货运场景拓展的方面,今年3月,中车株洲所联合清华大学、三一集团建成我国首条电气化公路示范线,填补了我国在电气化公路领域的空白。

    重载卡车不再马达轰鸣“疯狂”烧油,却长出两根“辫子”——受电弓,并通过它连着电网,在电气化公路上进行移动充电。当重卡超车或离开电气化公路时,“辫子”自动降下并切换到车载动力电池继续驱动重卡行驶。

    “移动充电”“充用同步”,电动重卡续航与充电难题有效破解。首条电气化公路示范线的出现,助力牵引公路和矿山运输加速驶入“绿色高地”,为解决全球公路节能降碳运输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海路:

    乘风破浪,“碳”寻逐梦深蓝

    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风电是减碳的“主力军”,也是株洲制造业践行“双碳”战略的第三条路径。

    今年5月,中车株洲所成功中标国家电投山东海卫半岛南U1场址二期海上风电项目标段一,开启了海陆并进的新征程。

    该项目订单中标容量229.5MW,共27台8.5MWD230机组。据测算,在额定风速下,该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18千瓦时,单台每年可输出约260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

    按普通家庭正常用电,此次中标项目每年发电7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可满足约36万户的用电需求,减少20.5万吨的燃煤消耗,减少5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深蓝大海“碳”寻绿色节能的未来,株洲的制造业不止于风电。

    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一号”游轮稳稳停靠。它是装备柴油机+锂电池混合动力电力推进系统的高端双体游船,装载了2MW级船舶直流组网电力推进系统装置,开创了船舶采用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全球先例。这一系统装置由中车株洲所和招商局工业集团联合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深海管线是畅通远洋能源输送的生命线,对其深埋可进行有效保护。近年来,株洲的制造企业聚焦这一方向,发力深海装备,助力了我国深海作业能力的提升。

    中车株洲所收购全球第二大深海机器人供应商和国际领先的海底工程机械制造商SMD公司,成立上海中车艾森迪公司,并将轨道交通技术积淀平移,同时,将深海机器人装备引入中国海洋市场。

    经过创新研发,电力变换装置成功在6000米的深度使用,并应用在水下推进器的驱动、灯控器、水下直流组网等场合,使得“深海机器人”的用能效率提高20%。

    去年,中车株洲所推出具有超强作业能力、绿色环保的“水龙号”智能水下挖沟铺缆机,一个海缆作业新时代由此开启,继续开拓着株洲的“碳”索旅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