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一场奔赴美的育人实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校长言格(后排)关注着同学们的创作过程

    枫溪多彩文化艺术节在校园里精彩上演

    传承文化,同学们进行茶艺展示

    言 格

    【核心提示】

    2023年1月1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强化“五育”并举,增强美育熏陶,广泛开展校园美育活动,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地处芦淞区枫溪新城核心地带,扎根在曲尺湘江的沃土上,剪纸、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滋养着枫溪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非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这份文明传承,让非遗之美更好地滋养学生?

    2023年正月初八,学校管理团队前往长沙雨花非遗馆实地考察,通过观摩、交流、走访,返校后,学校召开专题研讨,立足学校特色发展,确定学校非遗项目。文件出台后,学校在芦淞区教育局的指导支持下,成为株洲非遗项目实施基地校。结合学校行远教育的办学特色,我们确立了年画和茶香两个非遗特色项目,落实课程整体建构、课堂实施研究、活动序列推进的整体建设思路,正式开启了一场奔赴美的育人实践。

    非遗课程 融合中的美

    课程是落实美育的根本途径,我们挖掘非遗项目中的育人目标,将非遗项目与美术课程中的传统手工相结合、与劳动课程中的手工劳动相结合,在学校行远课程体系中纳入非遗课程,实现非遗与美育、德育、智育等融合,形成学生素养为本的五育融合行远课程体系。如在中国年画课程中,我们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升学生艺术技能”的核心目标出发,整合劳动、美术等课程,确立了各年级课程目标,按“知识与技能、审美与体验、理解与认同”三个层面确定课程目标。从目标体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预见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轨迹。

    确定了课程目标,我们系统研究了中国传统年画的课程内容。每个年段分为四个篇目,每一个课程内容,都融合了年画故事、手工制作、艺术欣赏等,注重学科融合和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逐渐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年画鉴赏与制作,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让学生在美的课堂中感受美、创造美,同时实现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全面培养。

    在非遗年画课程实施中,我们注重“教、学、评”融合一体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在课程评价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反思总结,每节课都有课堂情况反馈。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对学习完成度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美篇定期将各班学习情况进行宣传,促进家校协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的作用。年画课堂学习中,我们采取月评价的方式,借助问卷、量化评分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非遗场馆 熏陶中的美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为了让学生能全方面感受非遗的美,有更好的学习空间。我们立足学校环境,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架空层,改造建设年画工坊。工坊的建设充分考虑操作实用性,中间是一个可以容纳一个整班的操作区,宽大的全实木操作台面,方便学生进行各个工艺环节的操作。为了尽可能地突出年画的主题文化,我们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尽力让每一个墙面都有故事。正面墙的两块门板设计,突出“门神”年画的场景。屋顶由《老鼠嫁女》等有趣的年画故事制成样板,很好地美化了顶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顶部靠窗户的位置我们设置了悬挂晾晒架。这个晒架,既可以将年画作品通风晾干,又是一块学生年画作品的“活”展示架。根据中国传统年画制作过程涉及的选材、雕刻、用色等不同环节,我们分篇目展示在工坊两侧的墙面,让学生充分了解年画的特点,在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认知和情趣。室内的布置完成后,我们重点改造了工坊的外墙。为利用外墙增强视觉美感,美术组老师不断地调色,选取了红、绿两个传统色,对两种颜色的特点进行了文字解读。整墙的大片颜色,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配上由年画传承人创作的十二生肖年画装饰,美轮美奂。年画工坊一下子成了校园的最美打卡点。

    年画工坊建成后,去工坊上非遗课成了孩子们一个月中最快乐的事。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大家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非遗课堂 探索中的美

    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作为株洲市首批美术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校,学校致力于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以课堂为主体,以课题为抓手,在《小学生“非遗”美育研究》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了“情境体验—问题探索—自主创作—个性展示”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如每一节年画课堂以一个年画故事为切入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年画的工艺技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持续发现、探究、生成,进一步感受年画文化的魅力,最终达成艺术审美的提升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今年12月,株洲市的传统文化主题美术活动在枫溪学校举办,学校的非遗美育特色面向全市进行分享展示。李凤君老师的非遗课堂创设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景,老师带着孩子参观“年画工坊”的制作工艺。叩开传统的古色古香的门,五位老师充当年画工坊的体验官,带着学生感受抄纸、植物提取颜色、画稿、刻板、拓印等五个项目的特点,最后动手体验年画拓印。这种开放体验式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型的课堂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李老师的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复杂的门神故事特点,老师设计了学生乐于探究的互动活动,如演绎门神。学生通过动作神态表演,拉近了与传统文化形象的距离。在鉴赏滩头年画《老鼠娶亲》的故事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创编故事。让学生真正走近非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活动 展示中的美

    活动是以美育的重要载体。依托“非遗”进校园,我校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打通课堂内外,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2023年6月,学校开展“你好·非遗”枫溪多彩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分“芬芳非遗·枫溪茶礼”“多彩非遗·艺术作品展”“匠心非遗·手工体验”“魅力非遗·文艺表演”四个环节。全校学生穿上自己喜欢的汉服,一个个变装穿越,“小小茶艺师”为老师奉茶;非遗手工作品展里“猴子捞月”“草船借箭”等主题情境创作极具想象力,让简单的手工作品获得二次生命。非遗文化艺术节成了非遗学习成果展示平台,让非遗可感可触可亲可学,每个人都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立足传统节日习俗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如“我们的假日·端午”非遗文化传承活动。1905中队的同学们排练端午文化情景剧,小组分工颂端午、包粽子、制香囊、赛龙舟,一一展示端午中的诗词之美、制作之美和食物之美。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进中医馆了解香料,向包粽子的劳动能手请教制作方法等,现场制作五彩绳和香包。

    为了让非遗劳动与芦淞服饰文化相融合,美术组还组织学生进行传统图案设计,2001班胡靖萱同学的粽子卡通图案被选中作为学校文化衫的图案。我们让枫溪学子亲身感受中华文化内涵,领略非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培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除了校园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文联、非遗馆等资源,在各种文化节中展示非遗之美。湘江校区的舞龙舞狮多次在炎帝广场展演,今年神农湖水秀枫溪专场展演中,我们的“非遗服饰”“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节目特色鲜明,获得满堂喝彩。我们还走出校园,走进非遗馆,开展“非遗传承,生生不息”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在研学背包上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审美情操。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探索。1906班的邓子淳同学利用科学课上学习的知识,自制蚕丝扇,送给妈妈作为母亲节礼物。非遗激发了学生的爱美之心,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让我们在尚美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校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