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村”摘帽子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派驻双江村工作队队长谢建文(左一),和种植户查看黑木耳晾干情况。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村道这边,是收割后的稻茬;另一边,八万根菌棒争先恐后地长出一茬茬黑木耳。12月21日,渌口区朱亭镇双江村,种植户爽朗的欢笑,被那一双双“耳朵”听见了。

    今年5月以来,双江村变了样:丰收场景从秋延续到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村书记”齐赛寒说,这都要感谢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及其后盾单位的支持,“驻村工作队一来,村里发生了质的改变。”

    ●打造产业“双轮”,驱动村庄发展

    “到了村里,才发现和我预想的很不一样。”市派驻朱亭镇双江村工作队队长、市人大二级调研员谢建文,老家就在双江村,驻村帮扶让他看到了故乡的“另一面”。

    驻村以前,谢建文逢年过节回村,经常看到开车返乡的老乡把路都堵了,以为村里发展得挺好。驻村以后他逐渐意识到,这是村里“空心化”的表现。

    5月初,谢建文和市委党校派出的曾润财、株洲日报社派出的易浩山组队,正式来到双江村开展驻村工作。一番深入摸底,薄弱的基础令人心焦:村里基础设施较差,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5万元,村里户籍人口2380人,留在村里的约五分之一。

    齐赛寒概括说,驻村工作队来之前,村里一无产业、二无亮点,“可以说是个‘尴尬村’。”

    如何打破这种尴尬,重塑双江村的底气?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谢建文和工作队队员邀请后盾单位领导来村调研,为驻村工作指明方向、给予支持,发力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成为共识。经过广泛走访调研与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今年7月,村里明确了打造黑木耳、玉竹两大种植基地的目标。

    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阳瑞丰推介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半个月内集中赴茶陵、炎陵、攸县和郴州市桂阳县等地,考察学习玉竹、黑木耳种植情况和种植技术。线上,大家通过视频形式学习了福建、浙江、贵州等地的黑木耳种植基地的发展经验。

    选择种植黑木耳和玉竹有讲究。黑木耳采收在冬季,让冬闲的农田实现了增产。玉竹种植,能让抛荒的土地重新产生经济价值。同时,两个基地都有务工需求,给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创造了增收的条件。

    “做大这两个产业,就像打造两个轮子,可以驱动村里发展。”谢建文说。

    但新的难题随之出现:村民担心风险,发展产业要有人带头,而村里老年人居多,谁来当这个领头雁?

    ●裤脚一扎下地,带着大家伙干

    “村民有顾虑,那就我们驻村工作队先上。”谢建文说,为了激发村民种植黑木耳、玉竹的积极性,他第一时间掏出1万元打算入股,也号召工作队员出资参与。

    由于涉及到相关纪律问题,谢建文放弃了这个选项,发动村干部和村民踊跃投身黑木耳产业的打造。

    按计划,双江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出资,建成0.66公顷黑木耳种植基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15万元入股,占总股份的30%,第一年让利种植户,不收取利润;第二年与种植户按3比7的比例对净利润分成。

    经过广泛发动,7月初,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召集10多位有意向的村民开会,号召他们种植黑木耳。最终,村支部委员文奎和另外3名村民,共同领过了这个产业发展任务。

    从菌棒的采购、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等,驻村工作队凡事都干在前头。“村书记”齐赛寒说,驻村工作队对产业发展比谁都上心,“他们草帽一戴、裤腿一扎就到了田里,带着大伙一块干。”

    10月19日凌晨3点多,为保护16000根刺孔开口的菌棒避免雨水打湿而“打水漂”,驻村工作队员曾润财和易浩山,连夜召集种植户,就着车灯的光给菌棒盖上塑料膜,在雨中“奋战”了两三个小时。

    63岁的村民齐四平,是入股村民之一。他坦言自己只是村上的匠人,从没种过黑木耳,也曾有过退股的想法,但看到驻村工作队这么用心地带着大家干,他最终被感动了,“下了决心,要把黑木耳种到底。”

    11月底,黑木耳迎来了采收。驻村工作队一边带着村民采摘,一边四处奔走,跑后盾单位、跑市场,积极为黑木耳找销路。

    “目前我们的黑木耳卖得不错,我打算明年再扩大种植规模。”53岁的罗秋平是村上的能人,从事种养殖10多年,也是入股村民之一。

    罗秋平今年种了黑木耳,也种了玉竹。虽然玉竹要三年才能采收,但他并不担心将来,“有驻村工作队带着我们干,我有信心干好。”

    ●呼应村民心声,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产业之外,驻村工作队也关切着这里的民生福祉。驻村以来,工作队入户走访300多家村民,发放200多份问卷调查,征集到了大家对发展村级经济、建设“和美乡村”的金点子60多条。

    征集这些意见建议后,驻村工作队听取村民心声,解决了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

    得知涉及5个村组的150户村民没有通讯信号,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渌口区工信局支持,争取到了新建通讯铁塔的项目,并已进入施工阶段。

    针对村里的危桥和村里多处水坝、水塘边的安全隐患,驻村工作队邀请渌口区交通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现场办公,修了新桥、安装了防护栏。

    发展产业,是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是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采收到明年5月,预计黑木耳基地将给村集体经济带来40余万元入账。

    回应村民需求,驻村工作队又一桩桩、一件件地解决了老百姓的难题,获得了村干部的点赞,村民的认可。

    “大家都说,驻村工作队是真正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一样在干。”齐赛寒说,作为“村书记”他也深受鼓舞,“搞产业、谋振兴,工作队让曾经的‘尴尬村”,变成了自豪村。”他幽默地说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