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尹建英
隆冬季节,万物蛰伏,炎陵县沔渡镇大江村果园却一片忙碌,果农们抢抓有利时机,为黄桃、猕猴桃等果树施肥、拉枝……有序推进果园冬管工作,为来年丰产打好基础。“这里原是一片荒山,现在把山下的果树移到山上,茅草山变成了高山水果基地,山下的果园复耕为良田。”该村党总支书记冯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耕地,乃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
今年来,该县积极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原位整改、异地补划、生态修复,着力推动“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让耕地果园各得其所。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耕地恢复约750亩、督察图斑整改面积305亩、月清三地涉耕地处置400余亩。
科学统筹,优化农地布局
炎陵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9%,地无三尺平。“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庄园”的地理分布,注定这里田少且宝贵。
由于受山区地貌影响,一些地方不易耕种。还有的受城镇化进程和耕地比较效益影响,耕地资源经城乡对调、粮经对调,部分优质耕地种了果、植了树,导致有的耕地“不务正业”。
“全县耕地保有量15.81万亩,但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碎片化严重。”该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省下达该县后备资源库中剔除林地、坡度25度以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等禁止范围后,标注恢复属性地块适合开垦面积仅14641亩。
如何让耕地回归其本质内涵?
今年来,炎陵县积极探索优化耕地布局,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由政府主导,自然资源局技术支撑,属地政府具体落实,以乡镇为单元,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将置换实施范围,优先设定在坡度6度以下平坦林地和25度以上陡坡农用地,并开始在霞阳、沔渡、鹿原等乡镇试点,启动农用地布局优化调整工作。
针对山区有的耕地形状不规整、紧凑度低,相互之间犬牙交错,影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问题,该县通过耕地恢复与土地开发工程,使其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
该县因地制宜,把山上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尽量上山上坡,陡坡农用地(非林地)换平地林地,以实现“良田”回归“粮田”,农业生产各得其所。
“山上换山下”,不搞“一刀切”
近日,在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五台挖掘机在田地来回作业,将原来种植的葡萄等水果移栽上山,腾地种粮。这片37亩耕地,因用水受限,早些年被村民种上了水果。复垦后,新修了水渠,村里打算用来种植水稻。
炎陵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来,该县已有200多亩山下果园被“移居”上山。
为推动耕地恢复工作有序开展,该县全面落实田长制,实行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县文化馆开展送戏下乡、送政策入户活动,全年进村入户宣传达100余场次,积极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引导种粮大户集中连片。
针对违法占用耕地、非法采矿和违法违规占地等突出问题,该县采取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整改一起销号一起。2023年,该县年度变更调查部下发遥感监测图斑3604个,面积11782.17亩,其中涉及耕地变化图斑2214,面积7563.08亩。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
在推进耕地流出图斑的整改中,霞阳镇黄沙垅村有60余亩旱地坡度较高、土壤沙化严重,已种植橘子、茶树,部分已不宜原地恢复水稻种植。
不迁不符合政策,迁又不符合实际。两难面前,该县尊重实际,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采取“部分就地整耕+异地恢复”的办法处置,即将其中26亩平整林地,通过地块合并、土地平整的方式,恢复成耕地。然后将临近的星潮村香椿园进行移植,政府出资进行沟渠整治等,完善配置设施,将其改造成便于灌溉和机械化耕作的水田,实现了异地恢复。
截至目前,该县山下已新增优质耕地约700亩,其中异地整治恢复耕地400亩,果树苗木退出置换300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