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品
品牌化是城市运营的方向。良好的城市品牌代表着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声望,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本”,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能够助力城市吸纳资金、产业、人才和技术资源,构建城市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株洲美誉度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城市品位日益提升。然而作为国内三线城市,株洲城市品牌建设水准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需找准城市品牌组成单元的定位,精心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一、挖掘城市内核,持续打造“三个高地”
让“株洲品牌”成为一张高质量的名片,打造中国制造业版图中的典范城市,必须立足株洲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深挖城市的内核。作为优势产业名气比城市还要大的“制造名城”株洲,土特产是“大国重器”,内核是“制造”,目标是“名城”,实现目标要求我们制造业总量要大、实力要硬、品牌要响,这就需要坚定不移、高质高效推进“三个高地”建设,这是株洲城市的生命线,是株洲品牌的立足点,是株洲人民幸福的源泉,是株洲城市品牌的内核,也是“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出发点。要抢抓机遇,立足制造和创新优势,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行业领先的制造名品;围绕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优秀企业;推动13条优势新兴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并举,数字化智能化并进,加快迈上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制造集群;要放眼全球,瞄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产业的智慧属性和制造属性,开辟制造业新蓝海,让株洲制造业的规模量、硬实力与品牌、声誉相辅相成。
二、规划战略定位,推动城市品牌培育
株洲因工业而兴,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就是非常准确的定位。但仍要着力讲好“制造名城”故事,结合“3+3+2”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旅游+航空”等多种业态,擦亮株洲工业旅游的名片。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处处有旅游”“行行搞旅游”理念,加快构建“全域宜游”“全时畅游”的大旅游格局,以亲子游、研学游为切入口,推动旅游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从工业资源依托型向高效型转变、从卖山水向卖体验转变,从求数量向提升品质转变,并从财政、税收、土地、工商、贸易及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办好北斗峰会、轨博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向外界充分展示株洲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成效,将展会引来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要大力服务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创新链相关方入驻集聚,持续壮大株洲的产业品牌和竞争优势。
三、深耕城市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打造一个城市品牌实质上是传播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株洲要深耕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升华到城市理念,进而丰富城市品牌内涵。一是深入挖掘最本体的文化特征。株洲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历史文化厚重,把“中华始祖炎帝、世界制造名城、千年瓷都·天下醴陵、第一红色根据地”四大文旅品牌叫响做实,聚力产业融合增效益,方能彰显株洲地域文化的魅力。二是注重文化的多元化表达。文化的体现和呈现表达的方式和呈现的维度是一个多元复合的体系,要注重多元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精神文化引导,要善于从株洲市的发展逻辑、自然风光、企业的成长轨迹、百姓的生活方式等挖掘特色亮点,善于挖掘背后带有株洲印记的文化基因,让“株洲山水”“株洲故事”自己说话。三是关注人作为文化塑造的关键要素。人是文化的发起者和创造者,城市品牌如何引起人们的共鸣共情?关键的一点是,不要总将镜头对准高大上的规划以及城市本身,而要更多对焦这里的人和事。从凡人凡事出发,更容易贴近公众、引起共情。而且,人的特征汇聚成城的特征,也会吸引更多向往这种特质的人。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需要有烟火气、温度感,有了烟火气的城市才是最有人情味的城市,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城市文化品牌。钟鼓岭文艺巷的人间烟火、“厂BA”的激情澎湃、“520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的温情走心,无一不体现了普通个体的活力及温度。也可尝试借助城市IP塑造城市形象。如文化名人、行业专家等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比官方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易于塑造更有人情味、容易被记住的城市印象。四是城市的细节彰显城市的韵味。城市的细节营造往往会在不经意中体现和彰显一个城市的特征和特质,如随处可见的城市小品、家具(垃圾桶、座椅、灯杆、指示牌等),将这些小的、细节的东西进行文化艺术的加工,作为承载城市区域文化的表达,既能有效展现其独有文化的特征,又能让人们随时随地感知,是对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有效补充手段和表现方式。
四、解锁流量密码,讲好本土燃情故事
品牌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前者是初级阶段,侧重表现为品牌主体对公众的自我诉求;后者是成熟阶段,自我诉求已不重要,更多地表现为公众对品牌价值的认可。而公众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则需要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对城市品牌超级符号的编码和解码。信息获取扁平化趋势影响下,城市形象打造日益受到本地市民及外地民众的广泛关注。在品牌资产数字化的时代,相较于重庆、成都、西安、长沙等新一线城市的“流量网红”城市来说,株洲还缺乏一些年轻化、创意感的更具网络传播力的形象要素,不利于讲好“株洲故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株洲城市品牌传播需要把脉人性吸引更多人关注,但更需谨慎策划,避免博眼球的出格“创意”,做到有诚意、有格调、有特质。尝试借助城市IP塑造城市形象,即场景打造、分众营销。要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制造名城”IP集群,持续打造好“厂BA”、“醴陵炒粉节”、“航空嘉年华”、“醴陵捡瓷”等文旅融合新场景,深入发展好芦淞服饰群、赛车文化、神农文化等重点版块,着力解决“靠什么吸引人来”“吸引什么样人来”的问题,让“幸福株洲”的模样更加具象。同时积极创建城市文化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艺术馆,以专题项目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与推广城市品牌;也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一系列城市品牌推广活动,如开展城市标志、城标雕塑的征集评审活动,进行一系列城标应用活动等;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全面展示、推介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品牌文化知名活动,比如马拉松、大型论坛、赛事,节庆庆典活动等。如株洲近期举行的北斗峰会、轨博会等,除了人气爆棚外,会议引来的流量也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产业发展的增量,更是提升了“制造名城”的品牌美誉度。此外,多渠道对城市品牌进行推广还应打造配套的舆情监控系统。针对城市定位统一打造品牌宣传口径,使城市品牌传播不仅仅是对外输出统一城市形象,也担当起城市形象维护的职责。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塑造城市品牌,就是为了让一座城市的形象印在消费者、游客、企业,包括市民和城市管理者们的脑海里。就像巴黎不是只有牛角包,东京不是只有樱花,成都也绝不单单只有熊猫。”城市虽先天禀赋各有不同,但优劣势并非一成不变,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科学利用“注意力”塑造可爱、生动、正面的品牌形象,能快速聚集人气、提高城市名气,促进文化向心力汇聚,形成城市性格,助力城市发展。但是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浩大且复杂的过程,对文化对流量的借力皆是术,持久发展、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城市“出圈”之道。
(作者单位:动力谷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