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国
“高价彩礼”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舆论场掀起波澜。为统一类似纠纷案件法律适用标准,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4例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
结婚送彩礼本是传统习俗,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和寓意。但近年来彩礼饱受诟病,是因为其加上了“高价”两个字作为前缀。动辄十几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彩礼,有违婚姻本质,有违传统美德,有违社会共识。“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3年点名“高价彩礼”。如今,整治高价彩礼,让彩礼“减负”,势在必行。
整治高价彩礼,重在推进移风易俗。多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打击婚俗陋习,就是为了从源头治理,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2020年5月,民政部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5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大力倡导低彩礼、零彩礼。可见,国家层面早已开展了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破除“天价彩礼”,为爱“减负”。
整治高价彩礼,更要明确司法尺度。让彩礼回归善意与“礼性”,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为解决彩礼纠纷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准和依据。法治护航婚姻,为每对夫妇的共同生活开一个好彩头。真正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为幸福加满分。
彩礼关乎乡风民俗,真正让“天价彩礼”降温,关键还在社会观念的革新,用好体制机制“硬抓手”,做实人文、良俗的“软宣传”。别让作为民俗的彩礼在“你攀我比”中,逐渐变了味儿,偏离了作为婚姻之“礼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