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旅深度融合 来看新化实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向东街民俗表演。 新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旷昆红 李逸峰

    提起娄底市新化县,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从这里火遍全国的打印业。

    12月7日—9日,全省130余名新闻战线青年编辑记者组成的“采风团”走进新化,深入了解新化冉冉升起的文旅产业,让记者对这座湘中县城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今的新化,充分挖掘人文禀赋,趟出了一条茶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相继捧回“中国茶寿之乡”“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省级“金字招牌”。

    株洲境内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丰富,种植茶叶也有悠久历史,但茶文旅产业名气和规模都不大。新化的茶文旅深度融合之路,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1

    文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

    古老傩戏表演、千年银杏、古寺、禅茶……每一个元素,单拿出来,都有眼球效应,但又略显单调。但当它们叠加在一起时,带来的则是美妙的文化体验。

    过去,新化也面临着各旅游景点独立、无法产生集聚效应的苦恼。

    “访‘蚩尤故里’寻根、赏梅山傩戏传奇,于千年古刹静心、登湘中之巅动情。这是我们设计的‘大熊山寻根祭祖之旅’精品旅游线路。”新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喆介绍,这条线路,以大熊山为中心,把周边的景点全部串联起来,文旅融合,颇受游客青睐。

    这条线路有何独特魅力?采风期间,“采风团”进行了深度体验。刚迈入大熊山蚩尤屋场的大门,雄浑的牛角声响起,身穿传统巫服、头戴傩面、手持法器、脚迈“七星步”的傩戏表演,让大家挪不开眼睛,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场新奇神秘的表演。梅山傩戏发端于上古蚩尤时期,是梅山地区民间举行祭祖、祈福、求子、驱邪等表演的古老戏剧形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熊山古寺,拾级而上,一棵千年银杏树迎面而来。茶桌围绕着银杏树随意摆放,从山里采摘的野茶在茶壶中咕咕作响,几人围桌而坐,边喝边聊。

    这便是时下火出圈的“围炉煮茶”,且多了几分禅意。但以前,大熊山深谷的茶叶就像随风摇曳的野草,没有一点经济效益,直到研究禅茶的资深专家万斌在此处修建了禅茶作坊。禅茶作坊不但能给深居简出的村民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也融合了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一处闲适的品茶休闲之所。

    ◆启示

    增加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

    新化不遗余力为梅山傩戏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傩戏的影响力。以大熊山为中心,通过内在文化引领,将其与旅游深度结合,把几个看似不相干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新的文旅场景,最终形成一条文旅融合精品线,增加了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株洲,不论是仙庾镇的老子祠、仙庾古寺,还是茶陵、炎陵的炎帝神农氏,株洲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内在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思索,如何通过文化引领的方式,创建新的体验和互动场景,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2

    茶旅融合,打响“中国茶寿之乡”品牌

    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早已声名在外,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但新化红茶,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贡茶,很长一段时间隐于山间,知者甚少。

    如何重振新化红茶昔日雄风,把村民眼里不值钱的茶叶转化成经济价值?利用紫鹊界已有名气,以及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天然条件,新化致力打造紫鹊界康养小镇概念。来紫鹊界,不仅可以欣赏美景,心灵还能放松下来。位于小镇的紫金山庄,有60多间客房,进入夏天,住宿常爆满。

    将紫鹊界与渠江源连“线”成“面”,打造紫鹊界“茶旅文”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500米开外的渠江源,围绕红茶产业,衍生茶园采摘体验、茶园观光等,打造省内唯一的茶主题文化公园,形成更丰富的旅游业态。湖南紫金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新亮在2017年开始投身茶旅融合,如今,他带领团队打造了“渠江红”“渠江贡”生态茶,还有渠江源“紫金山庄”民宿体验。

    挖掘长寿文化,打响茶寿品牌。“一天不喝茶,浑身不自在”,是当地村民的真实写照。据初步统计,渠江源90岁以上的老人126位,100岁以上的老人15位。今年9月,新化县被授予“中国茶寿之乡”首创县称号,渠江源便是“茶寿之乡”名片所在地。

    推广新化饮食文化,用“土味”留客。新化水酒,辅以特色清香鱼冻、大块腊肉、酸豆角肥肠等各种土菜。夜幕降临,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让夏夜热情如火、冬天不再寒冷。

    一套“组合拳”下来,新化红茶火了,旅游人气旺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去年,新化实现茶旅文产值13.88亿元,今年茶旅文综合产值可望达到15.5亿元以上。

    ◆启示

    增加茶旅线路黏性

    茶旅融合不是简单的两个行业相加,而是将其一体化,形成茶旅经济生态链。新化围绕茶叶做文章,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最终把茶打造成旅游品牌。

    株洲县域,醴陵、茶陵均种植有茶叶,但面临品牌分布“散小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茶旅融合方面,株洲近几年开始尝试,但面临着知名度不够、茶旅线路黏性不强、规模不大等短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古今融合,为“夜经济”注入新活力

    向东街,位于新化县的上梅古镇,始建于宋代,靠近资江渡口东西走向。在城市改造中,这条街被保存下来。

    如何让这条古街焕发活力?新化着力复兴古街传统元素。夜幕降临,向东街被漫天花灯点亮。锣鼓响起,好戏开场。只见媒公媒婆迈着“俏皮”的步伐,引领着大红花轿,划旱船,舞龙的民间艺人舞动红绸缎,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排成长龙紧随其后,演绎传统中式婚俗。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慎德堂,是新化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四合院。如今,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上千款梅山文化珍品,还能品尝地道美食。晚饭后,戏台上有本土剧上演。有吃有看,古老的慎德堂让人惊喜连连。

    引入茶馆、酒吧、琴行等新业态,让老城“百花齐放”……老街通过举办“向东街奇妙夜”等一系列有趣味的“夜游”活动,引爆“夜经济”,活动不断档、演出不谢幕,既体现了向东街的文化底蕴与城市特色,又能让游客深度游览体验,也让新兴业态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从而带动文旅消费升级。目前,这里已入驻商户130余户,年营业收入达到3500万元。今年12月,向东街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启示

    用文化“点亮”夜经济

    在国民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夜经济真正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立足城市文化内涵,细心规划、培育多元业态,再辅之精细城市管理等综合配套,方能形成夜经济的独特产业链。向东街走的,正是文化“点亮”夜经济的思路。

    株洲正在开展“夜经济”的街巷,在业态和文化内涵上,仍可深度策划和挖掘,否则街巷和街巷没有了区别,这样的街巷“夜经济”也走不太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