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处集中供水站 为上万群众“解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郭晓 刘思

    “现在好了,随时有水用!”12月15日,渌口区古岳峰镇翟家桥村集中供水站,村民黄伯平将装满水的桶子提到一旁,又将一只空桶推向出水口,然后拧开开关,看着清澈的水哗啦啦流出,他高兴地说道。

    位于“衡邵干旱走廊”的古岳峰镇,因山地多、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土壤蓄水能力不强,常年出现季节性缺水,一旦“渴”起来,只能靠镇村干部送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今年,该镇将建设分散式集中供水站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在全镇11个村找水源、打深井,建成26处集中式供水站,村民可以随时取、放心用,实现“用水自由”。

    建起“不动的送水车”

    去年,古岳峰镇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自入夏起连续百余天未出现有效降雨,山塘、水库、水井枯竭,1.2万亩农田受灾,1万多人饮水、用水困难,形成去夏秋冬今春连旱的罕见局面。

    面对旱情,古岳峰镇对各村(居)缺水群众进行摸排登记,制定送水路线和时间表,协调7台送水车供各村轮流使用,从8月17日起,每天早7时至晚上12时,持续上门送水。同时,选取了几处居民家的深井作为临时取水点,镇干部全员在岗包村联点,组织村干部、志愿者送水,或引导村民在规定地点有序排队取水,这样日夜不停歇的服务时间长达100多天。

    送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该镇一方面引导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勘测、挖通新水井,协助打井281口,最深水井达312米;一方面动员党员群众修缮老水井。

    白壁村是古岳峰镇人数最多,也是缺水情况最严重的村,有1100多人存在饮水难问题。

    “我们村有一口古井,无论气候多干旱,历经百年,从未干涸。近些年,随着村民自家打井多了起来,这口古井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去年大旱,古井才重回大家的视线。”白壁村党总支书记唐海斌介绍,为保住这处水源,去年7月,村上组织人员对古井进行了清淤和修缮,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宽3米,往下挖到了17米深,还增设了围栏,在周围种上了四季花,并在距古井100多米处的村道旁建立了一个简易供水点,采用自动化抽水设备,将井水抽往供水点,在确保村民取水安全的同时,也能保持水源干净。

    这一方式受到群众点赞。看到试点成功,在经过大量的实地走访调研,邀请市区水利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分析后,今年2月,古岳峰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经镇人大代表票决,将“不动的送水车”——分散式集中供水站建设列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

    供水站成了“思源”教育基地

    打深井、建集中供水站,如何统筹推进,钱从哪儿来?

    “整合水利移民等资金,发动社会力量捐款,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各村投工投劳,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古岳峰镇党委书记王苗均介绍。

    今年,得知村里要建供水站,向阳村湖塘组热心村民蒋盾,把自己的私家水井贡献出来,由镇政府和村上出资改造。5年前,蒋盾在自家门前打了一口130米深的水井,此后经常有附近村民来他家打水。去年干旱,全镇水源告急,他家便成了全镇送水车的取水点。“反正水自己也用不完,乡里乡亲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蒋盾说。

    半年时间里,古岳峰镇26处集中供水站陆续建成。村民有了稳定的生活用水,镇村干部也从繁重的送水任务里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中心工作中去。

    集中供水站既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古岳峰镇就明确要求,各集中供水站由所在村村委会负责建设管理及运行维护,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明确资产归属、建立运营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人。

    各村结合乡村振兴对村容村貌的要求和各村特色,就地取材对供水站进行美化。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集中供水站设计都十分醒目、别具一格,或张贴了朗朗上口的节水标语,或绘制了生动有趣的漫画,有的村还根据集中供水站所处的位置取了有特点的名字。如腰塘村的叫神龟泉,供水站外观也采用了竹子覆盖,既就地取材节约开支,又显得清新雅致;白壁村集中供水站取名“思源泉”,墙上写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七个醒目大字,供水站还配备了木凳,供取水者小憩休闲。

    为提高居民饮水保障程度,渌口区正在实施从王十万水厂延伸管网到古岳峰镇的供水项目,未来将实现丰枯调剂。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