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晓燕
通讯员/谭龙 杨帆
这个月,热闹非凡的2023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让轨道交通这个株洲“硬扎”产业,再次实现了“破圈”营销。
今年以来,这样以特色产业为“主角”的盛会,接连在株洲上演,极具嘉年华效应的“航博会”,永久落户的“钻石论坛”,总让人看见瓷都醴陵“新一面”的“瓷博会”,已成为新一代装备空间技术策源地的“北斗峰会”等,以“会”为媒,展示了工业之美,制造之强。
工业产业色彩强烈的展会,为何能频频出圈出彩?除了株洲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产业的高度重视,承载这些特色产业的园区,已成为“场所结合”的策源地、制造基因的集聚区。
“园区”一词,最早从深圳发展起,就带上了以“突破”“探索”为标志的改革基因。建设“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环境好”“五好”园区,怎么做?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改革思路破解发展困局,以创新举措做强产业支撑。2022年3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第1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五好”园区创建的实施意见》,拉开了新一轮园区改革大幕。聚焦园区管理、财政管理、人事薪酬、市场化运营、土地利用、深化“放管服”等“深水区”“硬骨头”改革,坚持用“泛投资机构”思路“改造”园区力量,加快推动园区向“会算账、善经营、能赚钱”的泛投资机构转型。
重整“行装”,打好“算盘”,当好“合伙人”,以“泛投资机构”新面貌重新出发的株洲园区,昂扬走向远方。
重整“行装”
园区“去行政化”回归主业
抓经济关键是抓产业,抓产业首要是强园区。“园政合一”模式曾为园区快速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已不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过去的13年,从云龙示范区到株洲经开区,园区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加重,同时也挤占了大量人力物力,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成为发展包袱。最高峰时,株洲经开区约2/3的干部从事社会事务工作,经济战线的干部仅占1/3。
淡化行政色彩,回归主责主业,推动园区由“管理者、服务者”身份,向“投资者+投资管理+投资服务”的泛投资机构新身份转变,株洲向园区改革最难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刀,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重拳迭出、“破立并举”,全面剥离园区社会事务职能,全方位重塑园区机构职能,推动“小管委会+大公司”的精简高效管理运行机制。
株洲高新区以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为导向系统重构内设机构职能职责,搭建“六局一室一中心”管理架构,干部数量从199名压缩至85名。株洲经开区围绕更好推动“两主一特”产业发展优化整合内设机构,35个内设机构整合为11个,精简68.6%,人员总量由1857人减至198人,精简89.3%,实现“轻装上阵”。
“专注”才能“专业”,“瘦身”还要再“健身”。将更多精干力量选派到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项目建设、金融投资等发展一线,选优配强园区领导班子,全员竞聘园区干部,做强改革发展“主力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1月,市委书记曹慧泉带队,集合抓发展“关键少数”的株洲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浙江、江苏、安徽三省四市学习考察,看园区、看发展,找不足、找思路,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结束,“学员们”对如何发挥园区效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快的行动。
把建强干部队伍放在首位。株洲高新区科级及以下52个关键岗位选聘完成后,“85后”干部占了82%,具有理工类、经管类专业背景的干部占70%以上。醴陵经开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由43岁降至37岁,经济类、工程类、法律等专业化人员占比72%,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走上关键岗位。
提升园区干部专业素养和工作“颗粒度”,培养更多“懂经济、懂产业、会抓项目”的行家里手,一次次剑指干部能力的大调研、大走访、大培训密集展开。
一念起,就有万法生。卸下社会性事务繁重的“包袱”后,株洲园区活力更足、运行更顺,更加年轻化和多样性的思维层出不穷,项目招商、产业推介等工作亮点频出,实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
打好“算盘”
有限资源寻求配置最优解
当今时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园区的有限资源,如何才能找到配置的最优解?
算好经济账,成为园区发展的头等大事。
抉择第一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好园区主导产业,定准园区经济增长“顶梁柱”。
纵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等世界著名园区的发展,核心无不是主导产业的集聚壮大。
园区要能够代表地方跟别的城市在经济上竞争,势必要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过时做法,突出“我已有”,瞄准“我顶尖”,做好特色定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既有优势综合考虑,选准主特产业,既要管长远,又要有差异化。
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株洲高位规划“3+3+2”现代产业体系,重新梳理确定13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并为每条产业链明确主承载园区“娘家”。各园区都有了自己的“专属色”。
不做“大杂烩”,不搞“一窝蜂”,园区招商目标更明,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和与之关联“左右”、供需“上下游”产业链条关系做设计,吸引和落户高质量发展项目,既夯实产业基础,又积蓄发展动能。13条产业链都配上了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即产业链全景图、招商路线图,产业链客商资源库、招商项目库,人才池、资金池,产业链分析报告、招商报告,为园区招商给出路径,瞄准关键环节、前沿技术、头部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产业集聚。
向北对接长沙,以空间技术为制造业赋能的北斗产业落户,为株洲经开区注入了强大的未来势能。
主动向外“求娶”,全国首个华为“工业软件云”飘向株洲高新区,加速完善株洲制造范式。
补齐产业短板,湖南先进硬质材料展示交易中心建在荷塘高新区,为全国硬质合金主产区补上了缺失的销售链条。
特色更显,动力更足。今年初,株洲园区以“8+N”形式,集中签约89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89.19亿元,所签项目均与各大园区产业定位高度契合。
抉择第二题,提升园区效益为优先项。
揣好账本、打好算盘,针对整个园区算总账,有多少资源、多少土地,建了多少标厂、投入了多少资金、回报率有多少,等等,都要通盘考虑做好尽调。
放眼全国,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省份早已将“亩均效益”作为考核园区的指挥棒,近在身边的先进榜样长沙望城经开区,也将“448”(每亩40万元的税收、400万元的投入、800万元的产出)入园评价体系作为供地底线。
从唯“量”论英雄,转向唯“质”论成败,株洲全面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抓项目与拓空间、抓增量与挖存量结合,全市1714家参评规模工业企业有了比较,亩均产值和税收热力图说明了问题。
摸清“家底”,才能做好“盘活”文章。春华锂业长期亏损停产,其年产能5100吨的碳酸锂生产线却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炎陵高新区“腾笼换鸟”,成功引进江西鼎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整体收购,再建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盘活存量资产,又节约基建时间和成本。目前炎陵高新区已盘活“僵尸企业”14家,盘活闲置土地424.81亩、厂房8.5万平方米,为企业节约资金超2亿元,每年超过30%的新引进项目落户“僵尸企业”低效闲置厂房,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亩均效益显著提升。
“寸土生寸金”。2022年至今,全市园区共处置盘活批而未供、闲置、低效“三类用地”1.43万亩,总任务处置率达到89%。2022年度,全市园区亩均税收达到19.95万元/亩、全省排名第3。
当好“合伙人”
市场化手段提存量促增量
换上“泛投资机构”新身份,“园”方愈发站位“市场”,以市场化思维理好与项目、企业的关系,精准服务提存量、促增量。
对接项目、服务企业,园区既不是埋头服务不事管理的“店小二”,也不是全面插手干涉企业的“老板娘”,而是跳进水里跟企业一起学习游泳、共同进退的“合伙人”,共同渡过项目发展全生命周期,共融共生。
“竞速”市场,“快”字当先。精准匹配企业对“快”的需求,株洲深化“放管服”改革,赋权强园,自上而下开展园区“一把手走流程”“三送三解三优”等服务行动,全力帮助企业纾困增效,开展产业项目“六即”极简审批,构建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全流程协同联动审批服务体系……
目前,全市大部分园区已实现网上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覆盖,可基本实现“园区企业办事不出园”。株洲园区“竣工即交证”等改革举措,获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推介。
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关键是看准真需求、解决真痛点。
田心片区,坐拥轨道交通这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却没有与产业发展质量相匹配的片区生产生活环境,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企业扩容和产业提级,面临着项目流失风险。
瞄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定位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株洲园区扎实解决企业最深层的发展需求,加速打造一个个空间优化、布局集中、功能配套、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
市委主要领导将城市更新提上日程,把解决田心片区拥挤落后的城市功能排在首位,全力建设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打造“东方的爱尔兰根”。
由一条路、一个广场、一所学校,再到一个片区,为园区搞建设,向存量要效益,田心片区、331片区、601片区等产业高密度集聚区的更新改造,均已在日程之上。
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园区投资建设,带来了丰厚的产业项目回报。中车双碳产业园、中车时代功率半导体器件核心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布局战新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再次落定株洲园区,中车株机董事长傅成骏等11名优势产业链上的本土知名优秀企业家,欣然受聘成为全市首批产业链招商顾问,为株洲招商引资发声站位。
以有限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规模1.9亿元的株洲专精特新基金,规模42.15亿元的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总规模200亿元市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母基金……株洲集势成群打造涵盖天使孵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上市培育、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基金生态圈,为园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金融活水。
依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产业生态持续向优。
9个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2000余家规模工业企业,79家国家级、38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园区聚能成势、茁壮成长。
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从工业城市到制造名城,株洲园区在续更迭的改革创新中,正由“小舢板”成长为“星际舰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