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业路” 奏响“振兴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李妮 谭含玉 代沛

    初冬时节,醴陵市明月镇贺家桥社区,一垄垄蔬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村民旷雪生弓着身子,正在菜地里均匀撒上农家肥。“镇里联系农业企业解决了销路难题,增收有底气,种植的热情自然更高了。”他笑着说道。

    这是明月镇扎实推动“走找想促”活动高质量开展的一个缩影。该镇将调研“准星”对准发展“靶心”,找出瓶颈问题,打通农产品需求端和供给端,构建长期稳定的产业体系,积极赋能乡村振兴。

    果蔬飘香好“丰”景

    明月镇是农业大镇,这里种出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醴陵玻璃椒。

    “炒菜时不需要加其他配料,汤色能呈现出鲜亮的红色,且辣中带甜。尤其在一线城市颇受欢迎。”谈及醴陵玻璃椒,醴陵岩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志霞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仅一个辣椒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

    “今年天气好,加上镇里引导,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六统一’模式,农户心里有底,社区玻璃椒种植面积和亩产量都实现了翻番。”该镇贺家桥社区干部旷德康欣喜地介绍,当地八成以上居民都种植了玻璃椒,最高亩产1000公斤。

    明月镇不仅有醴陵玻璃椒,还有水果玉米、菜薹、西瓜等诸多蔬果类农产品,今年种植面积超过460公顷(6900亩),总产量达400万公斤。

    “借船出海”拓销路

    好收成还要有好销量,才能丰产又丰收。

    “原来主要靠熟人和回头客。比方说玻璃椒盛产期不到1个月,其间每株可采摘7次左右,加工能力有限,销售压力大。”旷德康坦言,过去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农户和合作社不会卖甚至卖不出去,只能低价销给收购商。

    如何让当地优质农产品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何让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可观的收入?成为明月镇党委政府在“走找想促”活动中的关注焦点。

    今年6月,经过前期多次考察洽谈后,该镇成功“牵手”醴陵中农联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联公司”)。镇里的合作社直接和中农联公司的销售平台衔接,减少了运输、仓储等方面成本,让农民种菜多赚钱。

    “有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今年中农联公司收购了我们10多万元的玻璃椒。”醴陵市龙田玻璃牛角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辣椒收完又可以种蔬菜,一亩地收入超过1万元。”今年,镇里打通销售渠道,村民种植的鲜椒收购价,从过去的每公斤4至6元提高至12元,脱贫户尹雪生说,“家门口挣钱很踏实,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根据协议,中农联公司将从种植规划布局开始,深度参与明月镇的农产品种植、采购、运输、销售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向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下单,并负责统购统销。每年价值1.2亿元的农业订单,使得该镇优质农产品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以奖代补巧帮扶

    12月13日,明月镇贺家桥社区杉儒组,村民颜雪中在其房屋旁的一块菜地上,采收白菜和萝卜。“以前是一块空地,现在种上了蔬菜,吃不完就卖钱,每年还能领到500元奖金。”颜雪中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今年以来,明月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深入基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出台专门奖补办法,鼓励脱贫户、监测户以增收为目的,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或山上,发展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庭院经济,按照以奖代补方式实行直接帮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

    发展庭院经济,是明月镇盘活闲置土地的生动实践。今年,该镇会同醴陵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指导相关村组开展“一村一品”项目发展。

    目前,新台村等两个村组建立了2公顷的黄精种植基地,带动了20余人就业,成熟后预估每公顷收益达12万元;申明村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资20万元,种植水果玉米4公顷,帮助20多名脱贫户和农户就业增收;档梓山村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将辖区内连片荒废的山岭,改造成油茶基地,完成了约33公顷荒岭改造。

    目前,一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在明月镇徐徐铺开:发展深加工业延伸玻璃椒产业链,玻璃椒辣子鸡、玻璃椒下饭菜等新品即将上市;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材料、花炮等工业企业抛来橄榄枝;布局旅宿产业园,打造风电+旅游线路,发展文旅产业。

    “紧盯‘发展大计’,立足当前、谋划中期、布局长远,既推动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培育新业态,变优势为胜势,用实际行动答好“高质量”考卷。”明月镇党委书记邹政大充满信心地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