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蒿 通讯员/郭青燕
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77.7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92%。受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市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很多老年人有“生活不离本社区、情感不离老街坊、养老不离身边人”的观念。
老年人期望在社区享受哪些生活便利和服务?如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近日,市政协举行“株事好商量”集中协商活动,共议如何“强化社区养老的基础功能”。
【调研】家门口幸福养老
诸多“短板”亟待解决
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如何?市政协调研组通过大量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深入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水平在持续上升的同时,一些“短板”问题也亟待解决。
“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够完善。2017年,城区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了90%,但政协委员张林玲调研发现,目前实际运营的还不足70%,且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各方面养老服务的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存在结构性矛盾。“很多老旧小区当初建设时,没有预留养老服务用房,而这些地方恰恰是老年人口聚集区。”政协委员龙文胜介绍。如滨江社区老年人就曾多次提出诉求,希望有一个室内活动场地,但在一些新建小区,配建的养老服务用房则普遍存在长期闲置或挪作他用等现象。
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不足。“民政、医保和卫健资源没有全面有效整合,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就近就医、保健、照护等需求。”政协委员李杏说。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需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加养老体系建设,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前期投入高,后期收入有限,企业想要“自力更生”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养老机构服务态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强化综合监管。“政策倾斜、人才培养、综合监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政协委员刘春艳和罗祎表示。
【建议】强化社区养老基础功能
托起家门口的“夕阳红”
集中协商活动现场,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就“强化社区养老的基础功能”提出意见建议。
张林玲建议,引进更多专业养老团队,精心培育一批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加快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龙文胜建议,新建小区配套一批,老旧小区盘活一批,政府统筹建设一批,进一步规范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活动场所。
针对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李杏建议,大力发展医养联合型养老,引进一批健康养老项目、康养服务队伍。
针对社会养老机构当前遇到的难题。刘春艳建议,政府要发挥统揽全局作用,通过提供政策倾斜、税收优惠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减轻后顾之忧。要支持慈善组织、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开发设置为老服务慈善公益项目等,助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罗祎建议,要分类分层深入管理,注重提升政府监管的联动性,适当引入第三方监管团队,完善养老监管体系。
【回应】广泛凝聚各方合力
擦亮幸福株洲底色
在听取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的建议后,市民政局、资规局、住建局、卫健委、财政局、医保局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并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谈举措、说打算。
“我们将完善体系、建强队伍、扩大开放,推动养老服务便利化、专业化、品牌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阵地建设,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加强经费和专业人才保障。”“推动养老领域各类隐患问题整改清零见底。”……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表示,将进一步聚焦多扩点、强功能、育人才、优管理、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服务相关工作,持续擦亮幸福株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