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七中:在“深度学习”道路上深入探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班内各个学习小组,在教室多块黑板上同场“竞技”。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刘芹贝

    “你们可以帮老师鉴别这条珍珠项链的真假吗?”这是株洲市七中一堂化学课上老师的开场白。台下,各小组的同学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启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流程……

    “原来化学课可以这样有趣。”12月5日,在株洲市第四届“深度学习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听课教师兴奋地说。

    如果你走进市七中的课堂,你还能发现更多这样有趣的片段。通过“深度学习”课堂,该校已经重构了学校文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

    在市七中的教室里,你还能发现很多不一样。按组拼凑的桌椅、环绕三面的黑板,是这所学校课改10多年留下的印记。

    “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里,那就继续深入改革。”市七中党总支书记刘晚苟说,2020年,学校加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验校的行列。于是大家依据学校发展的价值观与目标,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定位为一场教学改革,通过项目的探索实践,打造七中课改升级版。

    摒弃了“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放到底”的现象,学校围绕“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出台了“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要求课堂学习阅读发生、质疑发生、合作发生、展示发生。引导老师“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练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校教研室副主任范建敏是一位化学老师,她说,通过设计更多生活化的实验。同学们参与度更高,有探究、有讨论、有评判、有建议,这样同学们就会始终保持热情,更深度地参与学习。在研课评课中,学校也建议老师每堂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有10至20分钟,这就为深度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条件。

    开放合作的“大课堂”

    市七中的课堂是开放的,全体教师都会自主参与相互听评课。

    “如果有什么不懂,就去师傅的课堂坐坐。”青年教师罗梓健2019年入职,他说,每一间课堂都向老师们随时开放。因此对青年教师来说,随时都可以学习。

    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罗梓健总会去其他教室里学学,通过听评课成长了不少。如今,他已担任生物教研组长。

    “所有成功的变革,都是在原先没有合作的地方发展了合作关系。”在刘晚苟看来,教学改进是集体事业,而不仅是个人事务,共同体成员间合作分析、评价和实验,正是教师得到改进的条件。

    相互听评课、晒课、集体备课、体验式研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都是教师间合作的载体。通过双向、多向的交流、分享、互助和集体性的反思实践,不断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共享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市七中今年产生了两名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都是竞赛类特等奖或一等奖选手。赛前,竞赛方案的研读、理论依据的选用、参赛方案的设计、注意事项的把握,都是教研组多轮合作研讨的结果。

    如今,随着“学习即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线上阅读打卡、轮值分享,线下集中学习、读书分享,让教师团队充满书香。通过广泛阅读、持续的专业学习,广大教师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根本目的;重新认识了教学目标的价值;重新认识了教学内容的意义;重新认识了教师自身的价值。

    “深度”造就“网红”学生

    改革持续深入。市七中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把“聚焦教师的教学方法”转移到“聚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学习策略、课堂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优化了课堂学习设计方案,促进老师们在深度学习中快速成长,更是确保每一位学生的课堂高品质学习权利。

    221班的周凯同学对科学实验有浓厚兴趣,在家中也会摆弄一些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己购买了实验器材。他把实验想法和过程与老师交流分享后,将实验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上,累计获得2.5万人41.1万次点赞。他用科学精神的“超能力”获得了同学心中“未来科学家”的称号,也重新定义了学生心目中“网红”新风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