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湖湘群星竞涌的时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琳 孙凡

    2015年,岳麓书院与凤凰网推出的“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中,株洲人罗典是36名入围的候选人之一。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并未进入最终名单,但罗典在湖湘文化史上的杰出地位是公认的,被人誉为“湖南的孔子”。

    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崇恩曾这样评价罗典:“近现代以来,湖南之所以人才辈出,与罗典提倡的岳麓学院精神是有很大关联的,他为湖南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罗典(1709年—1808年),株洲马家河人。字徽五,号慎斋。马家河一带至今仍流传罗典与同族兄弟罗云皋所对“风吹荞动桥不动,日晒霜溶桑未溶”的联语佳话。

    乾隆十六年(1751),他会试取进士,之后历任河南乡试、顺天乡试主考官,四川省提督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吏、工二科掌印给事中,最后擢升为鸿胪寺少卿,人称为罗鸿胪,宦海沉浮三十载。乾隆皇帝曾在热河行营接见罗典,对群臣称赞说:“罗典是正经老实人。”

    晚年罗典以奉母之由致仕返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以六十三岁高龄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辞世,五次连任,是岳麓书院最为著名的山长之一。

    罗典执掌岳麓书院二十七载,可谓成绩卓然:培养出来的举人一百八十七人,会试成进士者三十六人。罗典执教期间,全省有两百多所书院,他的弟子科举高中者占湖南举人的一半,进士则为百分之六十,走出了状元彭浚,探花胡达源、石承藻,清代湖南另外一位状元萧锦忠也是罗典二传鼎甲弟子,被朝廷称赞为“学行兼优,训诲不倦,实有成效”的山长。

    虽然名重一时,但罗典并不把学生束缚在科举的小圈子内,而是注意传授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使学生关注现实,志在经世。正如罗典的学生严如煜在《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中赞曰:“先生之教,务令学者陶泳其天趣,坚定其德行,而明习于时务。”

    囿于多方面因素,湖南古代人才稀少,清末湘籍学者皮锡瑞曾写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但自清道光年间始,湖南人才激增,且形成群体,而这些人才大多出自岳麓书院这座湖南人才的摇篮。

    在罗典执掌岳麓书院任内,出现了“卅年来,大湖以南人才辈出,登甲第、内外蒙擢用,暨孝廉明经,以行品才猷文学著名者数百人。门墙之盛,为从来所未有”的鼎盛局面。他培养的弟子陶澍、贺长龄、严如煜、赵慎畛等湘系经世派和再传弟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唐训方、罗绕典、江中源、李元度、郭嵩焘等组成的湘军集团,如群星般升腾于历史的天空。就这批岳麓弟子的赫赫功业看,比孔子的贤人七十有过之而无不及。

    罗典去世后,经朝廷批准,入祀湖南乡贤祠。其高足袁明耀和欧阳厚均又继任山长,萧规曹随,发扬光大,开辟了长达60年的罗典书院时代。此期间,罗门弟子出身的湖湘文化政治精英人物井喷似涌出,史志留名显通学子达近千人。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由此看来,罗典的教育勋业开启了近代湖湘群英竞涌的时代。正是一代代湖湘英杰前仆后继,竞相涌现,故而中国史学界有“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说法。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