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村一角。 通讯员 供图
村民在白兰谷幸福屋场健身娱乐。 通讯员 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曾智
12月4日,冬日暖阳,从醴陵城区出发,驱车约40分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车窗外山林葱茏,草木葳蕤,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小院别致,宛如一幅水墨画,恰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里便是醴陵市王仙镇李山村,一个被青山绿水环绕的村庄。
近年来,李山村坚持党建引领,用好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学好用好“两山论”,坚定“国”字号创建目标不动摇,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持续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用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持续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实现文明创建与村级发展同轴共转、同频共振、同向共进。
今天的李山村,村道宽阔平坦,院落明亮干净,环境清新怡人,村民热情友好,产业蒸蒸日上,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在乡村振兴大路上行稳致远。
党建来引领 发展聚合力
天气晴好的傍晚,李山村白兰谷幸福屋场常常响起旋律优美的音乐,爱好跳舞的村民们吃过晚饭后不约而同地相聚一起,在广场上随着音乐欢快地舞动,歌声、笑声、音乐声此起彼伏,让乡村的夜晚变得丰富多彩。
白兰谷幸福屋场三面环山,蔚蓝的天空下,远处青山如黛,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沥青路面宽敞平坦,村民们夸赞“建得好”。
夸赞的背后,饱含了对李山村党委班子的认可。村里采取政府引导、村集体筹资、乡贤助力等方式,筹集资金150万元保障白兰谷幸福屋场建设,辐射周边人口近800人。在这里,还通过建设文化广场、牌坊等形式,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屋场深深扎根。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李山村是一个山区村,由4个行政村合并而来,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域色彩。新一届党委班子上任后,坚持党建引领,支村两委成员亮身份、晒承诺,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个“法宝”,提升组织凝聚力,锻造队伍执行力,有效破解合并村治理困境,走出一条合并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曾经,人们对李山村的印象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号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村党委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致力强基础、建新村。
近几年,该村多方筹集,先后斥资1200多万元,硬化亮化道路,完善基础设施,还建造了村庄牌坊、村综合楼等基础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市场调查,联系村里实际,在能人带动下,李山村牛蛙养殖产业初见成效。
曾经的穷乡僻壤,人口外流,如今发展求新,富民聚心。
尤其是今年2月,醴陵市检察院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李山村,会同村里谋划更大发展空间,明晰了“坚持党建引领,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
驻李山村第一书记张佳军表示,接过“接力棒”,工作队携手村“两委”班子,凝聚村民力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共同建好村民们的幸福家园。
念好“山”字经 唱响“林中歌”
李山村山地面积3.08万亩,最高海拔达6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0%,有全国仅存两处大面积分布的天然珍贵苗木景烈白兰。
“景烈白兰树干挺拔,树荫浓郁,花香醉人,成片的1000多株绵延成谷,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极具观赏性,但却被‘封’在山中,不能给村民带来任何效益。”一名村干部直言不讳。
原因何在?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酒香也怕巷子深。”李山村党委书记郑国荣表示,面对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成为了支村两委面临的时代考题。
为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郑国荣带队,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等多次外出学经验、找差距。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后,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决定围绕白兰谷风景区、观音庙、半岭山庄、焦坑水库等现有资源,开发成景点,打造一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
通过招商引资、向上级争取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共投入5000余万元,硬化景点道路20余公里,亮化景区主干道10余公里,景区内修建步行栈道300余米,完善景区标识标牌、停车坪、休闲凉亭、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
如今,走在前往白兰谷的旅游公路上,路面整洁宽阔,满眼滴翠,风景如画,有一种“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白兰谷景区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市内外游客近3万人次,直接带动参与服务的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
做好“水”文章 绘就生态画
家乡美不美,关键看河水。
店香河在李山村境内蜿蜒十余公里,河水清澈,环境优美,是村民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源,也是村庄风景中一汪灵动的生机和活力,为李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增添了色彩。
然而,店香河的水可不香,一度成为“臭水河”。“以前畜禽养殖户直接将生猪粪便排进河道,一到河边,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对邻近村民影响很大……”李山村村民介绍道。
随着畜禽养殖户的增加,店香河流域生态“欠账”增多,水质恶化、污染严重,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治好河水,必须水岸同治共管。”郑国荣说道,“钱包鼓了,可河水脏了,不能再污染环境啦!”
水里,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党群一起下河清淤疏浚,整治河道。岸上,支村两委干部对养殖户全面摸底、逐户上门宣传政策、督促业主或公司立即整改。
建沼气池、沉淀池,对畜禽粪污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陆续开展,河水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完成。
看到店香河一改往日旧颜,曾经黑臭的画面已然被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替代,村民们赞叹不已。
“水变清了,要想长期坚持,得靠监督。最早是支村两委干部每天坚持巡河,现在越来越多的党员和村民自觉参与进来。正是有了党组织的引领,全村党员村民的支持和参与,才有了今天的山清水秀。”郑国荣自豪地说道。
“移”出好风气 “易”出新风尚
行走在李山村,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形式多样的公益宣传让人眼前一亮,村规民约、文化宣传墙等文化制度牌格外醒目。农家书屋里,满墙的书籍种类俱全、琳琅满目,从农业技术、文学名著,到科普读物、儿童绘本,应有尽有,可满足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需求。
在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民俗、环境治理、婚姻家庭等内容都一一写进村规民约,切实发挥其规范、约束群众言行的作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村规民约是大家投票一致通过的,红白喜事村民不互相攀比了,村里变得越来越和谐。村里还时不时组织大伙儿在村文化大舞台那边看看电影、跳跳广场舞。”村民李纪说。
曾经,请客收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经济负担,更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面对种种陈规旧俗,李山村建立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干部带头积极宣传践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新风,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如今,村民们逐渐改变过去爱面子、好攀比的旧观念,树立起勤俭节约意识,婚丧嫁娶“瘦身”简办,形成文明、绿色、节俭的新风尚。大家纷纷感慨,人情往来少了金钱味,多了人情味。
在李山村,还活跃着一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郑国荣任队长,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如卫生保洁、入户宣传等。村里还不定期组织包粽子、登山等节会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从脱贫攻坚中走来,李山村不仅“容颜”更美,且“气质”更佳,一幅村庄美、人气旺、产业兴、风气好、环境美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这恰是李山村昂首阔步走向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阔步振兴路,李山村将继续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让全村村民都富起来,励志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