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江河 守好碧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攸县常态化河道保洁。 攸县水利局 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王祖林 谭建议

    前不久,攸县成功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此殊荣,与攸县近年来纵深推进河长制工作密不可分。

    攸县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境内102条河道串联起总长1464公里、控制总流域面积10030万平方公里的密布水网。水色风光,无疑是攸县最具地方标识的生态底色。

    然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水环境遭遇破坏等,也曾让攸县饱受“‘优’于水又‘忧’于水”的困扰。如何让纵横交织的河湖水道变美,并赋予其长效的生命力,是攸县一直在破解的重大命题。在这一工作中,“河长制”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攸县发力“治愈江河、守好碧水”,不断强化河长履职,持续推进河湖管护水平提升,将“谋水之远、管水之严、兴水之美”落到实处。目前,攸县国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排名在株洲市名列前茅。

    攸县的河长制如何创新发展、不断延伸,如何守护碧波清浪?

    要素聚集:治愈江河畅水网

    水是发展所仰、希望所在,没有水一切无从谈起。纵深推进河长制,治愈江河是第一步。

    11月25日,在攸县石羊塘镇田星村,大型挖掘机已将山体凿开一道道口子,每隔3到5米整理出引管通道,计划铺设直径40厘米的暗管,新的引水通道相比荒废的渠道节省路线1.2公里。

    攸县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大县,从事制种产业的农民达1.1万余人,田星村村民周文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所在的村子小山包突兀、小气候突出,发展分片区水稻制种有优势,但去年田星村遭遇大旱,山塘水干涸,虽然从酒埠江灌区西干渠引来了救急水,但通往村民小组的引水渠荒废多年,粮农只能望水兴叹,3个村民小组发生大面积绝收。

    让“干着急”的产业项目畅饮“增长水”,攸县水利局为村里制定一条“开山劈路、深埋暗管,引酒埠江灌区西干渠水源入村”的破题之路,打通“一步之遥”的水路。依托水利部门的“中梗阻”渠道畅通工程,加上村民自筹的一部分资金,该项目在10月底顺利启动。

    “搞完了水稻制种,还能种一轮油菜,往后不用‘干着急’啦。”守在施工现场的周文生说。

    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近年来,攸县水利局启动“中梗阻”渠道畅通、小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全面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能力,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冬修。据统计,攸县累计完成27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清淤整治小水源1000余口,新建或节水改造渠道近100公里,陆续投资2.44亿元治理中小河流103.2公里。

    在此过程中,攸县盘活资源和要素,为水路畅通保驾护航。结合县域水利资源丰富,水利资产存量大等,攸县水利局将符合条件的老虎岩水库和电站、黄沙桥水库和电站、苏洲坝电站,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进行盘活,融资总额预计可达2.7亿元。根据湖南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和河长制工作要求,攸县组织了洣水、永乐江、攸河、珠丽江、皮佳河等5条河流砂石开采权出让,融资和出让收入的10%用于水利建设。同时,通过争取国债、专项债,一笔笔资金为水利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治愈江河,水网通畅。随着一批批水利工程迎回碧水清流,攸县水利基础短板被拉长,为纵深推进河长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握指成拳:一河一策护清流

    河湖从乱到治,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握指成拳,才能从根子上守好碧水。

    站在攸县母亲河——攸河河堤上,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不时有白鹭掠过,河道沿岸满眼都是水与树编织的美丽风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河还藏着一套河湖健康评价体系,岸线自然状况、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水质优劣度、水栖动物多样性等,都可以通过智能摄像头、无人机航拍、实验室检测实现智能监控。一旦指标异常,就会通过信息反馈给职能部门,进行闭环处置。

    “健康评价就像体检,找到病灶就能对症下药。”攸县水利局副局长文阳荣说,攸县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充分利用河长APP信息平台系统,加强对河道日常管护工作的监测,完善工作台账和巡查记录,根据河道建设实时管理情况,动态调整河道基本情况和治理方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从“头痛医头”转向“整体把脉”,部门协同成为河长制的行动指南。

    治水思路在变。

    坚持问题导向,一张张责任网逐步覆盖河湖,针对污水直排、养殖污染、违法捕鱼等频发常见问题,坚持边改边查、即查即改,全面深入梳理排查,制定问题台账、整改清单,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借助科技信息化力量,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打造“智慧河湖+网格化”智慧水利体系,做到重点河段、水域岸线全部实行动态监控,在洣水、攸河等主要河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17处,实现河湖监管全覆盖、无死角,确保对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治水方式在变。

    促进河湖休养生息、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变得更加重要。攸县在全省率先推进河道常态化专业化保洁机制,开展河湖“碍洪”“清四乱”规范化工作,持之以恒推进洣水禁捕退捕,增殖放流,做到山水共养、山水互养,实现青山永驻、绿水长流、河湖常清;持续推进乡镇(街道)样板河创建,对浊江网岭镇灯笼桥村段、良江桥河丫江桥镇仙石村段、南田垅河石羊塘镇谭家垅村段水系生态治理,全力提升水质,新市镇丁家垅村“水美湘村”项目落地落实,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画面。

    手段更加多元。

    积极主动推进巡河履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自河长制工作实施以来,攸县已全面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共管机制,配备各级河长606名,更新县级河长制公示牌138块,实现水域全覆盖;深化“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协作机制,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提升河湖管护司法能效;深化“河长+部门”对口机制,全面压实成员单位和责任联系单位工作职责,构建了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今年来,攸县共复核整改水利部、省厅推送的卫星遥感图斑属实问题170个,落实市级交办整改问题18个,县级交办问题34个。

    随着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落实落地,一条条江河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河湖综合治理唱起了协奏曲。

    机制创新:用好奖惩鞭策棒

    起于水而不止于治水,河长制能否实现“河长治”,制度保障是关键。

    在攸县丫江桥镇仙石村,良江河蜿蜒流淌,河两岸绿树成荫,生态护坡和沥青路面向远处延伸。从2020年开始,仙石村倾力打造市级样板河,对村庄辖内的3公里长河流水体进行净化,投入100余万元对河堤进行重修硬化,种植了樱花树、红花紫薇、四季桂花、红叶石楠球等绿植1000余株、架设路灯180盏。2022年,该村又借力上级“钢改油”项目,斥资300余万元对河岸路面进行沥青改造,对堤坝进行绿化,不断改良江桥河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构建起一个乡村休闲新景观。

    良好的水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仙石村以良江河沿岸为核心,对沿岸民房白墙进行美化处理,绘制传统文化及水生态文化墙绘,搭配全村统一格调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同时打造仙石村“河湖+文旅+致富”模式,通过与沿河两岸的“蓝莓产业园”“皮蛋加工厂”联动,积极推广河湖生态旅游,带动农村多元化发展,让良江桥河成为百姓的“幸福河”。

    以水兴业、量水发展,成为攸县河长制工作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河长必须守水有责、守水尽责。攸县出台严格的考核办法,把河长制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综合采用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督查等方式,按季督查考核,及时深入了解各级河长履职和河湖管理保护的真实情况,治水成了“一票否决”的硬任务,对工作不力者动真格。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定期晒成绩单。该县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县对镇、镇对村(社区)季度考核范畴,提高考核分数比重,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对考核靠前的村进行表扬表彰,对排名靠后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倒数后三名的村(社区)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每季度考核排前三名的乡镇实行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

    河流管得好不好,还要让百姓说了算。攸县设置河长制在宣传栏300余块,散发宣传传单十多万份,并在公示牌上公布各级河长、警长、保洁员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小品、三句半等群众喜欢的形式,将需要宣传的政策和重要工作寓教于乐,攸县深入推进送戏下乡、寓教于乐特色宣传活动,让河长制元素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

    如今,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润泽两岸,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攸县故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