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制造名城如何构建青年人才版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邓伟勇

    通讯员/黄智勇

    一场名校与名城的互动,再次精彩上演。

    12月11日至13日,“智汇潇湘·才聚株洲 名校学子走进制造名城”系列活动举行,来自清华、北大等高校的103名高校学子“沉浸式”体验株洲。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就在2个月前,“制造名城”相继走进清华、北大校园,诚邀广大青年学子走进株洲、选择株洲。

    知株侠注意到,这两场活动主题明确:推介株洲,招才引智。规格都很高:书记、市长亲自“站台”。株洲对青年人才“偏爱”可见一斑,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长远考量?

    名校学子与制造名城的“双向奔赴”

    “我们来赴约了,株洲你好。”12月10日下午3点,张津瑞快步走出高铁株洲西站,兴奋地和工作人员打招呼。

    张津瑞是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的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明年就要毕业了,听说株洲制造业发达、发展机会多,他想“来看看”。“学校报名的人很多,最终3人被选上,很幸运。”他补充。

    株洲懂你更等你。张津瑞的选择,株洲自然不会辜负:不仅贴心准备了伴手礼,还精心安排了接下来三天的行程——

    参观动力谷展示中心、株洲市博物馆、醴陵瓷谷等地,从宏观上了解制造名城的产业布局和历史底蕴;到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硬质合金等重点产业企业,沉浸式感受株洲企业的工作日常;前往文艺巷、JOJO街带等城市打卡点,体验制造名城的人间烟火;参加人才沙龙,一解心中疑惑。

    事实上,在各地“抢人大战”高潮迭起、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株洲在观念上破局、流程上创新、机制上突破,积极“走出去”,名校学子与制造名城的“亲密故事”,今年以来频频发生。

    3月,株洲招才引智专列“开进”北京,活动吸引了全国992家高校学子的关注,线上线下投递简历11239份,达成就业意向799人,岗位意向签约率超过50%。

    4月,“智汇潇湘·才聚株洲”招才引智活动走进贵州,在贵州大学举办的首站集中校招活动中,20多家企业携1176个岗位参加双选会,达成就业意向142人。

    5月,株洲在武汉举行“特种兵”式考试,聚焦全市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一次性招聘95个岗位,拿出118个编制资源,吸引3629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名,成功招录90人。

    知株侠注意到,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揽获人才的同时,伴随着株洲城市、重点产业的推介。其背后,也反映出株洲人才工作的理念——以世界级产业铸就人才广阔舞台,以国家级资源打造人才成长空间,以优质的服务构建人才创业生态,让城市和人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用“青年版图”打造未来“发展版图”

    优厚的待遇和优惠的政策,固然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让人才留下的全部理由。

    参加此次“名校学子走进制造名城”系列活动的百余名学子,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大、哈工大等40余所名校,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化工材料类为主,与株洲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高度契合,也自然是株洲急需的人才。

    留住他们,株洲凭什么?12月13日的人才沙龙上,4位青年科技人才的分享,或许让这些高校学子们对“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中车株洲所研究院院长助理、λ实验室负责人王彧弋,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长期从事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科研,曾担任华为、西门子等头部企业的高级顾问,2021年回国选择落户株洲,在他实验室有很多“从0到1”和“颠覆性”原创性成果。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监兼转向架研发部经理沈龙江,被誉为国产机车转向架的“引路人”,大学毕业后就扎根株洲,在中车株机服务了21年,主持开发的系列机车、城轨和动车转向架产品已全面服务于国家大动脉和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主干线。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研发中心主任、型材产品总师曾瑞霖,拿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知名央企和外企任职,但是最终选择了株洲,在株硬提供的研发平台上攻克了两项国外“卡脖子”技术,还在株洲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

    中国航发动研所结构强度研究部党总支书记、 两型动力装备型号副总师李坚,在西北工大和上海交大学习期间种下了航空报国的种子,2013年博士毕业后来到株洲中航发工作,深耕发动机结构强度研究工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在知株侠看来,作为新中国工业重镇,株洲正怀揣培育制造名城的雄心,从老工业基地阔步迈向先进制造业高地。

    这些青年科技人才的今天,也正是名校学子们的明天。今天的“青年版图”就是未来的“发展版图”。

    久久为功、海纳百川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工作,是一件需要久久为功的工作。

    一个努力吸引人才、尊重人才的城市,一定是一座不短视、有着长远眼光的城市。

    回望历史。1936年,留美归来的程孝刚、茅以新带领一群胸怀报国梦想的青年,在株洲田心播下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种子;

    此后,以刘友梅院士、丁荣军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在这里扎根集聚、接续奋斗;

    今天,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汇聚了420多家企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本地综合配套率超过80%,正朝着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迈进。

    株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奋斗。青年科技人才只是株洲坚持久久为功、海纳百川,全力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缩影。

    知株侠注意到,就在本月,市委人才办、市总工会联合出台了《株洲市培育激励“株洲工匠”10条措施》,从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荣誉与奖金激励等方面,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全方面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但不是“快捷资源”,无论是科研成果还是人才成绩,都需要等得起、坐得住,方能出好成果、出硬成果,筑巢引凤来的身后,更需要敬才爱才的“大气场”,才能真正将人才效应转为发展红利。

    早在2年多前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株洲就鲜明提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落实“人才30条”, 出台产业发展、园区管理、技术研发、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专项人才政策 ,完善各类配套服务,创新培养激励机制 ,建设更有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当前株洲正全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专技人才30万、高技能人才13万,初步构建了由院士、青年科学家、大国工匠、技能人才等组成的立体式“人才矩阵”。

    新时代是呼唤人才的时代,也是造就人才的时代。在这座包容开放的城市,只要奋发向上,人人都能手摘星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