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梅竹花胜利杯(资料图)
屈继元
众所周知,湖南是伟人毛泽东的故乡,而醴陵盛产陶瓷,又是毛主席早年从事革命运动的地方,毛主席钟爱醴陵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56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成功恢复釉下五彩工艺并参加了当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全国陶瓷展览,引起中央办公厅、外交部等机构的注意。1958年4月11日,陶瓷研究所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北京来客随身带来一只茶杯,要求以此为参考,烧制新型样式。他当时并没说明是为毛主席烧制瓷器,可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也知道事情非同一般。
那是一只普通的老式直筒杯,直径仅为7cm,杯身高12cm,胎质粗糙、釉色灰白,无彩色装饰,亦无盖。接受任务后,李维善立即着手布置设计试制。杯型设计任务落在试制工场主任梁六奎身上。梁六奎工作认真负责,人称“奎蛮子”,他一头扎进工作中,亲手绘制草图后,又亲手修改,事必躬亲,从不假手于人。那段日子里,研究所上上下下,所有参加试制的人都废寝忘食。他们集思广益,力求尽善尽美,就连杯子的底足,也采用了特殊的工艺。这样的产品,集结了研究所里所有人的智慧,自然烧制出来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在李维善看来,即使是素白器具也如白玉一般精美。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研讨,陶瓷研究所终于连续试制出六种样品,先后四次派人送达湖南省委鉴定。接下来的程序就是等待鉴定结果,那段时间里最不安心的就是所长李维善,他在煎熬中等待着。
6月24日,消息终于来了,省委通知说毛主席看到样品,非常满意,指示立即烧制40只,其中釉下彩绘的20只,素白瓷20只,于7月5日以前送达省委。根据上面的意见,新茶杯在原型基础上有所调整,直径增大为8.5cm,高度降低为9.8cm,整个茶杯加上杯盖后总高度为13cm,这样一来,整个茶杯更显得稳重端庄而古朴典雅。茶杯底部加有“湖南醴陵”蓝彩方形款识。此后,给中央领导或中央各场馆制瓷也沿用了这个款识。为了区别毛主席专用的瓷具,在底部还特意添加了釉上西赤红印记,图案标志为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其美好的寓意一望可知。这个特殊的标志在当时属于机密,局外人不可能知晓。
60只样品于7月2日送到湖南省委,比主席要求的数量多了20只,而且时间提前了三天。后来给这种茶杯取名字时,研究所里众人兴致很高,大家七嘴八舌提了许多,幸福杯、跃进杯、解放杯、胜利杯……最后才决定叫胜利杯,既象征革命的伟大胜利,又能体现首次为中央制瓷的任务胜利完成。
主席对醴陵瓷情有独钟,醴陵毛瓷陪主席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他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回忆说:“毛主席用上醴陵瓷器后,就没有换过,一直到他老人家临终前吃的最后一顿饭,使用的都是醴陵的餐具。”也可以这样说,是湖南的乡情伴随着他老人家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