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家风伴我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朝阳

    家风如一泓泉水,清冽甘甜;如一杯香茗,回味悠长;如一朵兰花,馨香淡雅。良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教育。

    我的奶奶曾在药店上班,退休工资虽然不高,但供她生活是足够了,但奶奶看到别人丢弃杂物,如矿泉水瓶、废弃的书、作业本、烂铜烂铁、枯枝干柴,都会把它们收集起来,回家分门别类地放在杂物间里。只要听到外面有收废品的吆喝声,奶奶就会跑出去把部分“宝贝”卖给收废品的人。而枯枝干柴则用来冬天煮饭炒菜,爸爸给奶奶送去的蜂窝煤,她总要等到寒冬腊月才用来烤火取暖烘干衣服。起初,三个叔叔对她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抱怨说:“妈妈,你有工资,这样做是何必呢?不卫生,也有些丢人,街坊会说我们不孝顺。”奶奶却振振有词:“我一不偷二不抢,哪里丢人了?废物利用多好,对清洁环境还有贡献呢!”面对奶奶的坚持,叔叔们也渐渐接受了她的这一行为。

    我上小学时,流行用塑料外壳包书,避免新书被损坏。看着同学们用五颜六色的塑料壳包装的新书,我非常羡慕,于是缠着奶奶给我买。奶奶说:“书是用来读的,光是外表好看没什么用,要把知识装到脑子中去。奶奶也给你的书装扮一下,保证不会比别人差。”奶奶说干就干,她找来一些坚硬的牛皮纸,按照书的尺寸折叠来折叠去,很快就弄好了。奶奶又取来墨水和毛笔,写上科目名称和我的名字。就这样,散发着墨香的书本伴我走过了整个小学时代。

    我的父母对奶奶的勤俭之风还是认同的,因为他们结婚后完全是靠自己白手起家的。老家的房屋先后建了三次,一砖一瓦、一沙一石、一木一梁都是他们像燕子衔泥筑巢般一点一滴从外面往家里挪回来的。

    1988年那次建房子,当时父亲去了外地工作,木材都是妈妈带着我一根根从自家山上背回家的,这样比买现成的实惠很多。那时正值暑假,每天晨曦微露,我和妈妈吃完早餐就带上午饭往山上赶。到达山上后,就砍伐适合建房的树木,然后用削刀把杉树的皮剐掉,这样水分蒸发快,容易干,等一两个星期杉树水分完全流失干透了,我就和妈妈一趟趟把这些杉树运回家。为此,我们的肩膀皮都磨破了,鞋也穿坏了几双。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晨起夜归、披星戴月的日子,我们终于把所有建房的木材搬回了家。这其中的困难,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表达,如今回望这段故事,它教会我的绝不仅仅是“勤俭”二字,还有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幸福生活的感恩、面对艰巨任务时的坚韧,点点滴滴,都在其中。

    有段时间,爸爸在离家一百余里的地方工作,每次回家都是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长途奔波四个多小时,有次还带回两只小猪崽给妈妈饲养,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回到家时早已是汗湿衣衫,气喘吁吁。我知道,爸爸是担心他一个人的工资难以维持家用,才如此俭朴。遇上休假日,他又拿起以前做木匠的工具给别人家做木工活来赚取我和妹妹的学费。妈妈一个人打理田地,插秧收割、除草打药、挑粪浇菜,这些男人做的苦力活,她无所不精。父母尽己所能地操持着这个家,统筹调度着这个家的合理收支,勤俭节约构筑着这个家的和谐温暖。

    长辈们的作为和作风,我看在眼里,深受熏染。结婚时买的燃气灶,用了二十多年,皮管老化换了三次、打火开关换了两次,直到家里装整体橱柜换新的燃气灶,我才舍弃旧燃气灶。家里的一座挂钟、一个落地电风扇用了二十多年还在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手机用了5年,有一次外屏摔坏了,妻子说:“手机已经用了这么久了,不要修了吧。今年是你五十岁生日,我买一部新手机送给你。”我谢绝了妻子的好意,跑到修理店用160元修好了外屏,至今这只手机仍与我形影不离。

    勤俭节约的家风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在明媚的阳光下舒展出无边的绿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根系粗壮,深扎土层,支撑着我们每个人、每个家,行稳致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