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区人民法院利用龙船镇的“共享法庭”在线化解纠纷。渌口区人民法院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圆 通讯员/肖俊
平安,是民生之要、发展之基。在株洲,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平安株洲”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株洲始终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穿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主轴主线。以党建为引领,在汲取群众智慧中,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植红色沃土,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化解在萌芽状态。
A
精心统筹谋划,推进矛盾调解“一站式”化解
株洲严格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示要求,高站位统筹谋划,高起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株洲建设。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相应机构,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强调一把手为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各牵头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深化部门协同,在全市上下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先后以市委办、政府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进一步做好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方案》,强化系统集成,努力构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
在纵向上,贯通打通神经末梢。株洲市设立乡镇街道调委会105个,村(社区)调委会1390个,县、乡、村三级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设全覆盖。积极推动每个村(社区)调委会按片分设若干调解小组,在村民小组、小区楼栋建立调解员队伍,不断延伸纵向调解网络的“神经末梢”。
在横向上,联动聚焦重点领域地带。着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在矛盾多发领域和矛盾新发地带拓展延伸。一方面,在矛盾多发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将调解力量配置到婚恋家庭、医疗、交通、物业、物流、征地拆迁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着力解决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市县乡三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相继成立,市司法局与市妇联力推“等等吧”等婚调特色模式,天元区婚调经验在全省得到推介。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行业性调解组织建立,芦淞区温州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调委会,林文爱获评全国优秀调解员,其调解经验在《瞭望》杂志等国家级媒体推介。
在环向上,衔接促进跨区域协作。开展“振兴湘赣边 法治在身边”主题法治活动,实施“普法宣传先行、法律服务伴行、人民调解随行”计划,不断树牢人民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全面加强市、县、乡、村四级联防联调协调机构和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努力推动省际、市际、县际边界地区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联动调处、联谊交流、联网共享的“四联”工作机制落到实处,促进边界地区长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空联动。2022年,株洲市出台《关于建立市县乡三级“一站式”信访矛调中心的实施意见》,实现“线下+线上”齐头并进,不断夯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基础。线下,以重点乡镇(街道)示范带动,推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开展“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逐步构建。线上,开发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为纠纷当事人提供在线法律咨询、在线预判评估、在线协商、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网上诉讼的线上“一站式”服务,该平台在茶陵县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市运行。
B
紧紧依靠群众,推进矛盾调解延伸到最基层
“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战争》的论述中这样写道。
穿越历史时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炎陵从“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中获得启示,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20年开始推行“人民调解建在组上”,在村民小组就地选聘人民调解员,将人民调解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感谢你们的调解,我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炎陵水口镇,邱家组与沙场老板曾某因开办沙场的合同事宜产生矛盾纠纷,经过村组调解员的调解,怒目相向的两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这是株洲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人民调解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年来,炎陵县在全县推广“人民调解建在组上”工作法,组级人民调解员共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962件,达到全县矛盾纠纷化解总数的45%,全县80%以上的矛盾纠成功纷化解在村(社区),没有一起“民转刑”案件,60%以上的行政村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
2023年5月,株洲市在炎陵县召开了全市“人民调解建在组上”工作推广会,努力推广人民调解进村组、进小区、进网格、进楼栋,将人民调解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根据该工作法的特点,株洲市各县市区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了一批基层矛调工作法。
在攸县“门前三小”发源地石羊塘镇谭家垅村,有位老人,平时总挎着便携式麦克风,在村里开办道德讲堂,给大家讲孝道、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
他叫夏昭炎,2004年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回到家乡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回村10余年,夏昭炎秉承“不种水稻、种文化”的理念,开设乡贤馆、农村书屋,带动高校学生假期来乡贤馆支教,在从事多年德育教化中,以夏教授为首的一批乡贤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有矛盾纠纷就第一时间找他们解决。
村民李某和邻居夏某因宅基地产生矛盾多年不和。两年前,夏家翻修新房,李某夫妻想泄愤,将通道堵死,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村里、镇上多次调解无果。夏昭炎前后5次上门做李某的思想工作,最后用自家一块自留地与李某置换,终于化解两家矛盾。
近年来,攸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贤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乡贤+调解”工作法,在全县范围内规范乡贤的选任标准、工作内容、工作机制,进一步激活乡贤资源。
在荷塘,创建了“老书记工作室”“楼栋长来当家”等基层矛调组织和矛调模式,实现矛调“日日结、周周清”“件件有回应、调解在楼栋”。同时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创新性地在10个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的小区打造小区矛调室,整合政法干警、驻小区工作队、热心业主等资源,广泛开展风险防范、矛盾化解等工作,真正落实到人往一线走,事在一线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C
引入专业力量,推进矛盾调解法治化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今年3月,芦淞区人民检察院通过“支持起诉+庭前调解”方式,促成多起劳务合同纠纷案达成和解,帮助10名务工人员成功追讨被拖欠工资近10万元。
故事还得从2022年说起,林某某等10人受张某某雇用,进入某商贸公司工作,但张某某一直未支付林某某等10人的劳动报酬。2023年,林某某等人多次讨薪无果后,向芦淞区人民检察院寻求法律帮助。
芦淞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受理案件,启动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立即开展调查。经查,林某某等人所述客观真实,林某某等10人系务工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为维护林某某等人的合法权益,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该院向芦淞区人民法院送达支持起诉书。同时,办案检察官积极开展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一方面与林某某等人多次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另一方面主动与张某某联系,向其宣讲法律政策,帮助他认清法律责任,为调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检察官、法官合力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当庭签署了调解协议,芦淞区人民法院当日出具了调解书。至此,该系列纠纷得到顺利化解。
近年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还针对刑事申诉案件、拟不起诉案件、民事诉讼监督等案件,邀请律师、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区)干部、相关专家学者等作为听证员,在听证过程中,广大听证员帮助讲清法理、讲明情理,共同推动“法结”“心结”一起解,从源头上减少上诉、申诉,有效减少社会对立,增进社会和谐。
如今,不少地方探索创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
为此,我市着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在矛盾多发领域和矛盾新发地带拓展延伸,将调解工作重点拓展到医疗、交通、物业、物流、征地拆迁以及生态环保等涉及社会矛盾纠纷较多的领域,针对特定行业设立交通事故、物业纠纷、劳动争议、金融纠纷等诉源治理工作站37个,引入专家学者、商会、协会等行业领域的人才力量,作为特邀调解员入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专业化、行业化、市场化。
在芦淞,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现有服装、物流等市场38个,从业人员近10万,给基层治理带来了不小挑战。鉴于芦淞服装批发市场矛盾纠纷类型复杂、主体多元的情况,通过设立“市场群诉源治理工作站”,邀请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商会调解组织入驻,充分运用行业自治,调解市场群各类民商事纠纷1600余件。
在天元,面对人口激增,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也逐年递增,设立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建立法院、社区、物业企业在内的多方良性互动机制,打造“志愿者+特邀调解员+人民陪审员”3支队伍,年均成功调解物业纠纷2000余件。
在攸县,针对日益增多的金融类纠纷,成立了“攸县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攸县互联网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攸县人民法院驻攸县农商银行诉源治理工作站”,出现逾期贷款时即采取“特邀调解员+银行人员”进行调解,真正实现将此类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工作站成立三个月成功调解纠纷156件,调解成功标的额达1400余万元。
D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矛盾调解高效化
社会治理为了人民,要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机制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近年来,株洲市各部门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式、手段,着力构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终于把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问题也解决了,感谢党和政府。”家住茶陵县高陇镇古城村的谭某因房屋下沉等问题上访10余年,茶陵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组织相关单位联合调解,成功化解这一“老大难”信访案件。
茶陵县组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打造一站式“信访超市”,整合县纪委、法院、公安、司法、信访和县级8大专业调解委员会资源,设立速裁法庭、劳动仲裁庭、人民调解室等12个功能室,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处、司法调判以及多元化解的无缝对接,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现如今,株洲市已全面铺开运用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为纠纷当事人提供在线法律咨询、在线预判评估、在线协商、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网上诉讼的线上“一站式”服务,利用该平台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
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是“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今年9月8日,株洲首家“共享法庭”——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法院“共享法庭”(龙船镇)正式落成。该法庭是架构在数字空间中、虚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人民法庭,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标准配置,具备法律咨询、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等功能,联合司法、公安、妇联等部门,形成以庭务主任为中心,各种解纷力量为补充的“1+N”枫桥式基层解纷新模式,实现了法院与基层组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做到让老百姓不跑一次、不跑一地,在家门口获得诉讼服务。
近年来,株洲市综治中心聚焦防风险、化矛盾主责,整合网格中心、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N合一”指挥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雪亮工程”终端感知平台、“平安地图”综治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建成株洲市市域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指挥调度信息平台,构建集“指挥调度、数据汇集、风险防控、决策研判、多元共治、监督考评”为一体,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综治信息平台。
不仅如此,我市还打造了物业矛盾纠纷类、金融矛盾纠纷类、劳资纠纷等10类矛盾调解专家库,建立健全“统一受理、专业调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由综治中心分级派单、行业专家接单,开展对口解纷,充分发挥基层和行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如今,综治中心的智能平台、智能终端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辖区实际情况、各项业务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构建一系列模型,设置一系列指标,加强各类风险隐患动态监测、研判分析,社会矛盾风险预警、指挥调度、闭环处置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努力实现从“矛盾不上交”到“矛盾少发生、不发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