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白大褂 他们换种方式救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正在献血的吴谢灵。(通讯员供图)

    正在献血的曹波。(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谭宁

    病房中、手术室里,身穿白大褂的他们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

    脱下白大褂,走入献血屋,捋袖献血的他们用汩汩热血继续为生命“加油”。

    他们就是株洲的两位年轻医生曹波、吴谢灵,让我们一起了解二人的“红色”故事。

    曹波:把无偿献血当作一种“习惯”

    “不好意思,我下午还有一台手术要做。”与曹波约访颇有周折,工作繁忙的他有时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

    即使这样,他每月还挤出并不多的假期,赶往市中心血站捐献机采成分血。

    今年28岁的曹波是株洲新兴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由于家中有多人从医,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比旁人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也更明白血液的珍贵。

    2013年,考入长沙医学院的他去报到时,看到校园里停放了一辆献血车,没有丝毫犹豫,曹波立马登记献血。就这样,他的献血之旅开启了。

    “我很清楚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况且还能救人。”曹波说,刚开始,他捐献的是全血,可这一年只能捐献一次至两次。

    2021年,得知血小板每隔14天就可以献一次,他便成了市中心血站机采室的常客,每月总要去光顾一两次。如今他已累计献血37次,其中机采血小板28次,累计献血总量达到1.48万毫升。

    “为何愿意坚持这么多年?”记者不解地问。

    “这其实没什么,就是感觉自己不能半途而废。”在曹波看来,捋袖献血早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让他有些忧心的是,很多人对献血事业仍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

    例如,他在临床工作时发现,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献血避之不及,可到了用血时,又总想“优先”。

    “无偿献血,不仅是为了保障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也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互助共济行为。”曹波希望,更多人能把无偿献血当作一种习惯,让用血无忧不再是一句口号。

    吴谢灵:像个移动的

    “应急血库”

    “你好,我今天可以来献血小板吗?”只要有时间,31岁的吴谢灵就会给市中心血站机采室打去预约电话。

    她是株洲汇加肿瘤医院综合肿瘤科的医生,平日里和各种肿瘤患者打交道。

    从医是吴谢灵的梦想。在她看来,像《实习医生格蕾》一样,手握手术刀,与死神赛跑,是酷炫且有意义的事。

    2011年高考结束后,她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填报了医学专业;二是走进献血屋,为自己送上一份特别的成人礼。

    这些年,她辗转去了多个城市,可献血一事却从未落下。为了让献血周期缩短,2021年,她开始捐献机采成分血。如今,她已累计献血8800毫升,其中机采血小板17次。

    8800毫升血液意味着什么?或许有人并不清楚这一概念。事实上,一个正常成人的血液含量大约为4500毫升,这意味着,吴谢灵捐献的血液总量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两遍。

    在同事眼里,她就像个移动的“应急血库”。

    今年8月29日,株洲因临床用血需求增大导致库存紧急。此时,渌口区出现一位脾破裂患者,急需用血。接到血站的电话后,吴谢灵立马赶往机采室,第一时间加入献血队伍。正是由于他们的及时援助,这名患者最后顺利脱险。

    “献血的意义不就在这里吗?让濒临绝境的患者迎来希望,让更多家庭得以团圆。”吴谢灵说,这将成为她坚守这份“红色”事业的动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