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发新芽” 创意与人气“双向奔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9月28日晚,文艺巷开街亮灯仪式,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记者/杨凌凌 摄

    开栏语

    要在市中心,要闹中取静,要有文艺范,要适合逛吃拍照……在株洲,要找这样一处所在,坐标建设街道何家坳社区、中心广场株百侧后方,就有。

    这片由千金巷、文艺路、老武装部路、百纺路、唢呐巷及社区内部街巷连接起来的文艺巷街区,被不少网友称为“株洲年轻人的后花园”。

    这里小店云集。网红潮牌、设计师饰品店、花店和古着店,还有小而美的独立咖啡馆,以及摆了几十年的臭豆腐摊……他们低调地待在居民楼下,见证着人来人往、时事变迁。

    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与繁华的中心商圈形成共生共息的消费生态圈,不仅丰富了商业形态,提升了街区魅力,也为老居民提供了更多元的消费体验。

    即日起,株洲日报社推出《文艺巷“出圈记”》栏目。深入文艺巷街区,通过文字和视频系列报道,更真实地展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与创新。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凌凌

    中秋期间,位于芦淞区建设街道的文艺巷开街,亮相便“红得发紫”,市民竞相打卡,老街老巷,一时间被围得水泄不通。

    当下,老街“出圈”离不开商文旅融合发展。株洲的老街承载着独特的温润记忆,如今也随着城市的更新,探索各自的商业形态。文艺巷开街即火,背后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文艺巷 名副其实

    早在半个世纪前,文艺路和老武装部路曾风光无限。说到家门口的历史,何家坳社区的老居民冯磐石感触良多。

    今年83岁的冯磐石,在文艺路住了50多年了。老人回忆,现在株洲千金影城所在位置,就是早年全市最大的电影院所在地,电影院职工的宿舍区在影院后面。彼时,傍晚时分,花鼓戏声、二胡声、歌唱声不时从文艺路人家的窗户飘出来。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这里将文艺事业薪火相传,使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刮起了艺术之风。1990年,在全市道路普查中,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建设街道办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文艺路实地走访,发现此处文化场馆聚集,居民经常在这条路上开展文艺活动,整条道路散发着时代的文艺范,“文艺路”由此得名。

    随着多年的发展,文艺路、老武装部路、百纺路、唢呐巷等街巷逐渐形成“文艺巷街区”。街区聚集了众多年轻创业者,至今已有创意菜、咖啡、文创、花艺、宠物、服饰等不同业态特色商铺52家。

    一条不长的老街,浓缩了整个株洲的文艺情怀。拍照、闲逛、或者享受一个弥漫咖啡香的下午茶,都是文青们在这里愿意做的事。

    新故事 正在续写

    9月28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开街亮灯仪式在文艺巷举办。在街区体验活动现场,美食集市营造的夜间消费场所人头攒动;街头互动演出、沉浸式演出,打破舞台边界,让市民、游客、居民、商户都充分参与到开街活动中。

    纵观最近文艺巷火起来的店铺、打卡点,并非尽是一些“高高在上”的品牌店,路边“土生土长”的“株洲味道”“株洲记忆”开办得“有滋有味”。各类新潮街巷和个性化十足的“宝藏小店”吸引着大量文艺青年流连忘返。

    大多数店门口都放着小黑板,用粉笔字写着自家产品宣传;尽管房子是老式建筑,但门头挂着的招牌色调简约、颜色明快,潮气十足;街区的生活节奏很慢,来“打卡”的大多是00后……昨日,记者走访文艺巷看到,新奇、好玩、包罗万象却又迥然不同的网红新场景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产业是支撑城市阔步前行的“筋骨”,那么文化便是塑造城市健康形体的“血肉”,若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则城市尽显灵动之美。今年以来,建设街道对文艺巷启动提质微改造,新增了狗狗打卡墙、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功能区,并开展绿化提质、给排水和电气等基础设施提质,用艺术化方式打造IP,种种举措为文艺巷的人气加了一团火。

    “株洲是一座活跃且有创意的城市。”作为第一批来到文艺巷创业的年轻人,社区咖啡店“小麦咖啡”的主理人王璜觉得,株洲活跃着很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创业者,文艺巷很多网红店铺大多是年轻老板,凭借与同龄人一起崇尚的开放与个性,让老街在新旧碰撞之间迸发出更闪亮的火花。

    老城复兴,文化先行。文艺巷是古朴与新意的见证,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共存,也是株洲特殊的文化符号。随着街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或许,我们可以给这片街区更多的期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