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晏建怀的《细读秦亡汉兴》有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段淑芳

    最近读了株洲作家晏建怀老师的新作《细读秦亡汉兴》。该书16万字,由92个小篇章构成。这92个小篇章既可独立成篇,又前后连贯,以时间为轴线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完整的秦亡汉兴的历史画卷。纵观本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语言诙谐幽默。

    描述早期大公带着刘邦兄弟在家务农时,他如是写:“大公世家务农,他带着刘伯、刘仲二子自是‘锄禾日当午,天天好辛苦’!”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然而,即便是在刘邦以从未有过的虔诚与恭敬,破天荒地拜韩信为大将的时刻,刘邦其实连这个治栗都尉到底有啥本事都一无所知。”这里用幽默的语言交代了刘邦拜韩信时的时代背景。

    讲到项羽的心胸狭隘,作者也用调侃的语气刻画了细节,“他生性多猜忌,气量褊狭,当人家立了战功应该加官晋爵时,他甚至反复磨刓着印信,直到印信失去棱角还舍不得赏赐给功臣,这不过是妇人之仁罢了。”读来真是有趣。

    二是语言生动形象。

    “至此,那个曾经‘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的大秦帝国,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终于轰然倒塌,正式宣告灭亡”。用多米诺骨牌来形容秦国的灭亡很有画面感。“河已开决、屋已沉基、众叛亲离、病入膏肓,指望那些在动辄高压态势下战战兢兢的大臣助秦起死回生,无异于痴人说梦!一个王朝的气数已尽,莫说‘周旦之材’,他们纵有三头六臂亦无如之何矣!”作者用几个排比句分析了秦朝必然灭亡的原因,字字句句中皆有画面感,而且客观地交代了当时情景,令人看了如临其境,不免背脊发凉。

    三是人物刻画简洁传神。

    在谈到刘邦的外貌性情时,书中说:“生得牛高马大,想是个好劳力,但他最恨务农,天天东游西荡,交朋结友。”寥寥数笔,将其外在内在传神地勾勒了一番,仿佛其人正在眼前。形容项羽则为:“刚刚二十出头,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吴中少年,个个怕他,又服他。”寥寥几句刻画出了项羽的小霸王形象。

    以上几个特点的案例在书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也可见一斑。

    另外,我想顺便谈谈我理解的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霸赛。因为读罢此书,我心中便总出现他俩的面目。

    一开始,刘邦和项羽都效忠项梁,算是师出同门。两个人在历史的舞台上一路高歌前进,际遇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各自声名鹊起,慢慢地混成了一代枭雄。刘邦率兵收复咸阳后,起初也和手下将士一样对着满城的金银珠宝和后宫佳丽神魂颠倒、意乱情迷。但经过爱将张良、樊哙的进谏后,终于变得清醒,召集诸县父老和豪杰集会,慷慨陈词道:“我与诸侯相约,谁先入关中者为秦王,如今我已入关,当为关中王。在此于众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及抢劫者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朝严刑峻法,一律革除。我是来救大家于水火的,所以不必惊慌。我将还军坝上,等待诸侯到来,共定约束。”

    而项羽呢,内心并不真的想遵守这个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并不想让刘邦当关中王,无奈有约在先,又不好悔改,只能明里暗里给刘邦使绊子、穿小鞋,变着法子分给他一些无关紧要的封地。到最后,两个人实力相当、棋逢对手,一路打打杀杀地走到了最后的争霸赛决赛。

    项羽一生只有两个至爱:一为虞姬,一为骓马。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在四面楚歌之际挥剑自杀,项羽在虞姬的尸首旁边埋头痛哭,悲痛万分。虽然损兵折将过大半,毕竟也暂时杀出重围摆脱汉军,项羽到达乌江边,乌江亭长正泊船岸边,专候项羽。项羽只要东渡乌江,就能脱险,甚至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项羽居然说:“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啊!”他觉得自己输了江山,输了美人,生无可恋,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只好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一岁。李清照想必也是他的铁粉,专门赋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天下兴,有兴之缘由;天下亡,有亡之道理。刘邦PK项羽完胜,实现了帝王梦,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