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蒿
11月13日至16日,由市委书记曹慧泉率领的株洲市党政代表团,带着问题、伴着思索,先后奔赴浙江、江苏、安徽3省4地学习考察,探寻高质量发展“密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5天的时间里,记者跟随代表团一行深入示范乡村、产业园区、企业、商贸城、高校、科创中心等近30个考察点,实地感受到“长三角”地区蓬勃的发展态势,聆听当地党员干部、企业、群众“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故事。
这些考察点为何与众不同?哪些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记者撷取了其中部分,与读者分享。
1.
义乌如何为企业降成本?
一个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的内陆县城,为何能“逆袭”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高地、全球知名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其中,既有40多年如一日坚持将“兴商建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也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积极应对变局的新打法。
考察过程中听到一个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义乌小商品出口种类多、单批数量少,当地外贸企业为了降低运费,通常采用拼箱的方式出运。但新的问题是,由于拼箱货物是将多份报关单货物装在同一个集装箱里,一旦箱中某批货物需要查验,同箱的其他货物需要等该批货物全部查验完毕后,才能再次一起装箱出口。
为解决拼箱出口掏箱难、查验找货难、重新装运难等问题,义乌多次实地调研后,创新提出了优化出口拼箱货物监管流程、查验前置的改革思路。经过反复论证,海关总署决定,在义乌率先开展“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改革试点。
新模式下,出口小商品以散货方式进入“集拼仓”,实现了同一集装箱内的其他放行货物同时装运,互不影响。
这还没完。义乌还对“集拼仓”实行入仓货物全流程信息化可溯源管理,通过系统指令控制货物流向,减少货物反复识别和搬运流程,进一步为企业降低人工成本。
新模式让拼箱出口的物流更顺,通关效率更高,更加贴合小商品出口需求。根据测算,这项改革,一年就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
【记笔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县级市义乌坚持以“兴商”改革为龙头带动全面改革,先后承接了30多项国家级改革、40多项省级改革任务。小地方,只要有勇气,也可以有大舞台、大作为。
2.
“枫桥经验”如何与时俱进?
走进绍兴市枫桥镇枫源村,远远就能看到“三上三下 民主治村”8个显目的大字。
“三上三下”是指在村级重大事项收集议题环节,群众意见上,干部征求下;酝酿方案环节,初步方案上,民主恳谈下;审议决策环节,党员审议上,村民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下。最后实现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测评情况公开,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村里的大事决议、日常小事,每一个环节都由群众一起来参与决定,矛盾自然就能够在源头得到化解,大大提高了乡村综合治理水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骆根土说。
乡村治理,溯本枫源。在枫桥经验陈列馆中,详细记录着“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发展的历程:上世纪60年代,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进入21世纪,“枫桥经验”成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验。
在陈列馆,还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辽宁沈阳牡丹社区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县“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四川成都武侯区的小区物业矛盾“信托制”解纷工作法……一个个从“枫桥经验”衍生而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法不断涌现。
【记笔记】
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适应新时代要求,“枫桥经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依靠群众进行基层治理创新的代名词。
3.
绍兴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当前,绍兴正全力攀登纺织产业市场高地、产业高地和科创高地。数据显示,目前,仅绍兴柯桥区,就拥有纺织企业8000余家,其中规上大纺织企业887家,2022年实现产值1296亿元,是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从“一根丝”到“一件衣”。依托“产业+市场”的独特优势,柯桥持续“补链、强链、延链”,从上游的聚酯纤维、化纤原料生产,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加工、纺机装备制造等,打造出了全国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纺织产能最大、专业市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实现了“从一根丝”到纺织全产业链的跃升。
“拿着最新设计图在柯桥转一圈,就能买到纱线,找到代工厂、物流商。原辅料备齐、机器启动,新品布料第二天便能面世。”这是当地紧密型协作生产方式的缩影。
2022年,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在柯桥成立,从源头纤维端开始,成立高端纤维材料与低碳制备等团队,研究纤维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在中间印染环节成立团队,专攻生态染整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成立团队研究纺织智能制造与先进复合材料;在未来纺织领域,成立数字时尚团队,研究未来技术和发展方向……
【记笔记】
音箱外壳、人造血管、航空航天材料……这些都是绍兴纺织产业涵盖的内容。目前,柯桥生产的先进复合材料已经运用到航天航工、国防科工、交通运输等各大领域。绍兴的传统产业转型实践启示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4.
昆山如何不被上海“虹吸”?
在一体化发展浪潮中,如何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密切联动?
既不抱怨“大树底下不长草”,也不满足于“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最强县级市”昆山给出的答案。
近年来,昆山大力推进“东接、西融、北联、南协”发展策略,借此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生动实践争当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
向东,昆山接轨上海。立足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领先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昆山持续深化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联动发展,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比如,上海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1/3供应商集聚在昆山;在全国首创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实现昆山上海财政奖补资金通用通兑、专家技术资源无缝对接,盘活创新资源。
向西,昆山融入苏州。围绕全面融入苏州“环阳澄湖协调发展”战略,以“生态+科创”为重点,奋力打造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并聚焦南北协同的先进计算、生命健康、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共同策应吴淞江科创带建设。2022年,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1.8亿元。
向南,昆山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昆山旅游度假区和锦(溪)淀(山湖)周(庄)协同一体发展,打造江南文化样板区。
向北,昆山联动太仓,进一步发挥太仓港优势,不断增强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性,并加快嘉昆太联动发展,携手共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产业园区。
【记笔记】
从经济接轨“深一度”,到产业协同“心一条”。昆山实践证明,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推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可以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既不“怨天尤人”,也不“等着天上掉馅饼”,区域协同发展之路千条万条,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始终是第一条。
5.
“没咖啡”怎敢打造咖啡产业链?
不生产咖啡的昆山,如何打造出一条咖啡产业链?
故事要从2020年总投资1.56亿美元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落户昆山说起。抓住这一机遇,昆山第一时间成立服务咖啡产业项目工作专班,打好引龙头、建载体、强集群、优生态等“组合拳”,为项目落地及构建咖啡产业链条营造优越环境。
短短几年时间,昆山引进了30余家国际咖啡头部企业,与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咖啡生豆贸易关系,占据了全国15%的生豆进口和60%的生豆烘焙量,构建起集生豆贸易、平台交易、研发烘焙、品牌销售、咖啡设备于一体的产业生态,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不是昆山第一次“无中生有”。
当年,昆山决定打造笔记本电脑产业链,虽然引进了一些头部企业,但上下游的配套基本空白。于是,当地干部在会议室里将一台笔记本电脑拆成1000多个零部件,所有零部件都摊在会议桌上,然后逐项比对,看哪一项在昆山没有生产的,就针对性进行招商。如今,昆山构筑了一条总产值超6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本生产基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不能等风口到了再做准备。元宇宙的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昆山能做什么?
去年9月,昆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元宇宙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同时昆山首次全程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举办元宇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会。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昆山干部便围绕“数字城市元宇宙”进行了专题学习。今年10月,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开园,首批32家元宇宙企业正式入驻。
“我在全国各地听了不少元宇宙主题的会,大部分在讲元宇宙是什么,只有昆山在讲元宇宙产业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这样评价。
【记笔记】
新时代、新机遇,干任何事情,都需要“脑洞大开”。坚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看准产业方向,继而大胆发力、做深做精,不断强链延链补链,这是昆山制造业腾飞的路径,也是敢为人先的昆山人的“创新密码”。
6.
一个研究院如何孵化300多家企业?
“发展动能靠科创,发展实力靠产业,发展生态靠担当。”为什么合肥近年来能因创新力持续迸发而成功破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认为,这是因为合肥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和优化产业生态。
在合肥市大蜀山西麓,有一座“X”造型的建筑,代表着“未来和未知”。这里,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所在地。
这个集合中国科学院、中科大与安徽省、合肥市四方强力支持建设的创新平台2012年成立,目的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一线需求,破解了科研成果停留在“象牙塔”的难题,打破了基础研究和产品、市场之间存在的转移、转化障碍,让产学研无缝对接,使科技成果早日转化为经济效益。
量子信息技术是合肥的“标签”产业。当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量子”为何物时,合肥就敏锐预见这一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支持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全球前沿科技咨询机构ICV今年初发布的《首个年度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量子信息这一“硬核”科技领域,合肥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而在量子信息领域企业排名中,我国共有3家企业入围前20强,均为合肥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累计建成应用工程技术中心20多家,联合实验室超70家,孵化企业超31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余家,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51家。
【记笔记】
短短十余年,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共12个,人造太阳、稳态磁场、热核聚变、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九章计算、本源司南、讯飞星火大模型等重大成果在这里诞生。如今的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二十、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7.
一栋写字楼凭啥集聚162支基金?
早在2005年,合肥就提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这个思路一直延续至今。
“工业立市”首先瞄准的是家电行业。为了给家电产业链补链,2008年,合肥第一次向京东方伸出橄榄枝。此后,合肥国资三次“四两拨千斤”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京东方定增,不仅获得超120%的账面浮盈,还带动合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以京东方项目为起点,合肥探索出地方政府产业投资之路。十余年间,合肥投资引入长鑫、蔚来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以合肥建投、产投、兴泰为代表的合肥国有资本已累计投向战新产业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300亿元。
合肥——“最牛风投城市”名号也不胫而走。
不仅仅是投资龙头企业。如今,合肥投资招引的方向还在向产业链前沿领域倾斜,精准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及前沿领域衍生投资机会,利用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
在合肥,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每个部门、每个区县、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为合肥代言、都要能为合肥代言。为此,从2021年起,合肥开设投资促进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期,围绕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和现场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了一批懂产业、懂资本、会招商、会服务的招商队伍。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安创谷基金大厦,是区域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这里有各类金融机构近200家,股权投资基金162支,基金规模2175.52亿元,是国内单体基金集聚度最高的楼。
充分发挥“基金丛林”优势,合肥为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在企业初创期,有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介入;在企业初具规模后,高新区会为企业引入产业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协助企业申请各类创新奖补等;在企业壮大后,则通过股改政策、上市培育政策资金支持企业上市。
【记笔记】
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突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合肥,正在激荡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