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种拾遗叫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戎哥

    11月7日,株洲日报刊发《捡拾稻穗 颗粒归仓》一文,报道了醴陵市明月镇白果村船形组村民杨麦英背着背篓、手持禾镰,在刚机收过的稻田里忙着拾穗。今秋,她已捡回稻谷150多公斤。和杨麦英一样捡拾稻穗的,船形组共有5人。读完报道后,笔者由衷地为这种拾遗叫好。

    以往,秋天收割稻谷,全靠人工作业,既辛苦,效率又不高。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秋收大多由农业机械来完成,稻谷由收割机来,烘干也不要晾晒,直接由机器烘干。机械化作业不仅效率高,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但并非十全十美,如“大块头”的收割机在田间作业,碰到拐弯或边界处,“身子”不够“灵活”,难以施展“身手”,难以作业,每丘田会留下一些“边角废料”。若不及时收回来,稻谷会掉在田里,造成浪费,令人可惜。

    记得有一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小时候,人们常常背诵,老师也谆谆教导,告之学生要朴实勤劳,珍惜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

    目前,秋收接近尾声,马上进入冬种阶段,而田间地头残存的果实,尚未彻底“打扫”干净。假如人们都像杨麦英那样,本着拾遗补缺的态度,去捡拾回来,力争实现颗粒归仓。这样做可实现一举两得,既拾遗补缺,又是对农业丰收的另一种精神诠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