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蒿
11月13日至17日,市委书记曹慧泉率领株洲市党政代表团,带着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迫切愿望,先后赴浙江、江苏、安徽三省四市学习考察,共商交流合作事宜。
这是一次计划已久的学习之旅。去年1月,株洲日报推出《镜鉴——“发愤图强、重振雄风”特别报道》,市委书记曹慧泉就《学苏州、学昆山、学深圳 ——“重振雄风”,株洲干部需大干一场》一文提出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抓发展、谋赶超,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要结合“发愤图强、重振雄风”大讨论活动,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先进,对标找差。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集中“补课”。市委书记曹慧泉带队,四大班子相关负责人和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都是抓发展的“关键少数”。
目的也很明确,让大家实地感受兄弟省份、改革前沿的发展变化,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不足,深入思考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看到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株洲
坐在家里,碰到的都是问题。走出去,找到的都是办法。
学习考察,坐标系要选准。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5天的时间里,一共考察了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绍兴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安徽省合肥市四地29个考察点,举行了1场株洲籍企业家座谈会和1场两地合作交流座谈会,可谓行程紧凑、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学习考察的点位,也是颇有深意的选择,包括示范村、产业园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地,涵盖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升级、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方面面,与当前株洲深入推进“三个高地”建设,大力培育制造名城、加快建设幸福株洲的着力点不谋而合。
比如,十多年前,合肥就提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思路,且一直延续至今。这对于正在“培育制造名城”的株洲,可谓“分外亲切”。
又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结合“千万工程”实施,从改善老百姓最关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网红创客村”。这对于株洲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有不少值得深入学习的经验。
10多年前,绍兴市柯桥区212家印染企业区域分散,饱受管理粗放,配套落后等困扰,2009年,柯桥区染布156亿米,利润仅13亿元。从2010年开始,柯桥启动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大力推进设备提升、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时尚引领。如今,每米布的附加值达3元以上,同时,全力做好产业“链式”发展和科技创新赋能文章,实现从“一根丝”“一件衣”、从“传统产业”到“先进制造业”的蝶变。这无疑为株洲服饰、陶瓷等传统产业转型“打了个样”。
善于前瞻布局,“无中生有”。昆山把笔记本电脑拆开,看有哪些是本地还不能生产的,就重点精准招商,几年攻关下来,笔记本电脑几乎所有零部件生产环节都已布局。
还有,不是咖啡产地,也不是主要消费市场,但昆山从物流分拨、平台交易、研发烘焙、品牌销售等环节入手,硬生生架构出一条咖啡产业链。值得株洲强化产业链招商、营造产业生态参考。
一家研究院,孵化出企业300多家;一栋写字楼内,集聚了162多支基金。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家底不厚的合肥,瞄准新兴产业精准发力,实现了发展优势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省会城市合肥用十几年时间撕掉了“中国最大县城”的“诨号”。这样令人怦然心动的“合肥奇迹”,对于正全力建强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的株洲,可谓找到了知音。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代表团成员既感受到了压力,增强了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也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对株洲有哪些启示?
学习考察是短暂的,借鉴运用是长远的。
三省四地推进改革发展的站位高、定力强、理念新、措施实、效果好,结合株洲实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有益启示?
启示一: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四地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强城市就强,产业兴城市就兴。义乌坚持40多年坚持“兴商建市”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才有了今天享誉全球的“小商品之都”;合肥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进行布局,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才有了如今快速发展的“黑马城市”。
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株洲必须坚定不移走以实体经济为本、先进制造业当家、创新为主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名城。这是株洲必须长期坚持的城市发展逻辑,也是大多数城市已经走通或正在走的发展逻辑。
启示二: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
不必避讳,哪怕是县级市义乌、昆山,株洲此次考察的四地综合实力都强于株洲。但我们看到,四地始终保持危机感,每一天都生怕在新赛道、新领域错失先机。
比如,这些年,绍兴积极主动融入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昆山加快布局“元宇宙”,合肥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投带引”,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标先进,株洲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牢牢把握经济规律、产业规律,在新赛道、新领域前瞻布局,为未来发展下好先手棋。
启示三:深化区域协作的主动意识
面对身边的“大省会”,“虹吸”有那么可怕吗?
紧邻上海、苏州,昆山大力推进“东接、西融、北联、南协”发展策略,有效避免虹吸效应,借此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生动实践争当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合肥坚持开放胸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主动对接大上海,中欧班列发运量居长三角城市第2位,进出口总额突破3600亿元。
株洲作为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决摒弃“大树底下不长草”等片面思维,抢抓机遇、自立自强、主动作为,努力把长株潭一体化的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
启示四:建强产业体系的方法与举措
义乌整合海、陆、空、铁、邮、网、“义甬舟”“义新欧”等联运通道,形成“买全球、卖全球、买卖全球”的格局;昆山抓住星巴克落户契机,快速架构了一条以咖啡为主的千亿级高端食品产业链条;绍兴打好集成电路“建链头部战”“强链集群战”“补链深耕战”三大战役,实现这一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合肥聚焦优势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培育了6个千亿级产业。
对标先进,株洲必须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立足优势产业锻长板,加快战略产业补短板、传统产业促升级、未来产业抢布局,紧盯产业发展前沿,不断放大生态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努力打造更多新的产业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冲锋的态势。
启示五: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合肥是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昆山以硬科技企业为主打,聚焦探秘深海、逐梦深空、剑指深蓝、进军深地“四深”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700多家。
对株洲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强化人才支撑,持续放大“厂所结合”优势,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营造更优的创新生态。
启示六: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
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的义乌成为改革开放高地;急企业之所急,义乌率先开展“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改革试点,一个小举措一年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万元;合肥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一套全新评价体系,精准地评判企业科创领域研发投入与经营成果,为推进创新夯实了制度基座。
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株洲必须加快推进园区、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全面提升投入产出效益,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启示七: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
为了发展,苏州、昆山等地的干部70%的时间用在招商、跑项目、下企业上,在没有项目审批权限的情况下,昆山干部为了帮企业拿到批复,在全国创造性地“全程代办”,往南京、北京跑了123次,实现项目落地;在合肥,“即使是妇联干部也要懂经济”,从市领导至普通招商人员,人人都在研究产业,这才有了“最牛风投城市”靠的不是手气,而是“手艺”。
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干部作风能力。这些年,株洲深入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作风建设年”活动,其深意也在提升干部专业素养,更好满足发展需要。面对激烈竞争,株洲必须进一步对标一流,学习先进,齐心协力打造一支不仅有目标、有理想、有情怀,更有能力、有定力、有担当的干部队伍。
既要看到差距、直面问题,也要坚定信心、奋起直追。在此次“长三角”三省四市考察中,知株侠看到,这些先发地区曾经也面临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但他们不等不靠,走出了发展新路。同时,知株侠也看到,株洲当下正坚持的发展战略、发展逻辑,正是这些先发地区曾经坚持而且现在仍在坚守的。
从过去预见当下,在当下创造未来。知株侠坚信,用好学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转化为加快株洲高质量发展的好“打法”,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大力培育制造名城、加快建设幸福株洲,“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必将在株洲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