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的持家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程广海

    从我记事起,父亲在每年春节之前都会领着我到集市上买对联,我们看了一家又一家,精挑细选到最符合他心意的才可以。1976年,我上小学二年级了,才读懂每年贴在我家堂屋的那副对联是“勤俭持家远,诗书继世长”。如今,40多年过去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内容随着时代发展总有更新,但是堂屋里的那副,内容始终一样。

    小时候不理解这副对联的意思,在长期的潜移默化和父亲言谈举止的熏陶中,长大成人的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奶奶去世早,爷爷一个人辛苦拉扯着我父亲和姑姑过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最难的时候,只能吃清水煮红薯,一个红薯也要吃两顿。听父亲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生产队里赶车,会多记几个工分,为此,爷爷托人找了这个活儿。有一年,爷爷起早贪黑了整个冬天,常常连热水都喝不上一口,吃饭就是自己带的一个红薯饼。这一个冬季,爷爷熬瘦了,手指上布满了裂口。生产队年底算账分工分,爷爷比其他社员多三块多钱,把他乐坏了。

    第二天,爷爷领着我到镇上吃煎包,破天荒给我要了一碗粥。热腾腾的煎包端上来,我夹起一个,手一抖,煎包掉在地上,我嫌脏不吃,爷爷捡起来,用嘴吹了吹上面的土,又用手擦拭了几下,瞪大眼睛对我说:“这可是粮食啊!”

    至今那份怜惜的神情依然铭刻在我心里,现在想来,这不仅是爷爷对粮食的敬畏之心,也是他在勤俭持家方面,给我上的生动一课。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家生活大大改观,陆续添置了自行车、电视机和洗衣机。最值得庆贺的是,在1990年教师节前夕,在村里小学当了多年民办教师的父亲终于转正,成为在编的人民教师。母亲高兴之余,跑到县城百货大楼买了一件当时最流行的呢子大衣,回家要父亲试穿,没想到父亲不仅不高兴,反而埋怨了母亲好长时间,反反复复就是那么一句话:“我还有一件中山装呢,你这不是浪费吗?”

    母亲无奈地对我说:“你爹就是这样的人,穷日子过惯了,就算家里有,也不舍得吃穿。”

    后来,那件呢子大衣在木箱里放了三年,父亲一直没舍得穿。直到1993年冬天,我结婚的时候,父亲拿出这件呢子大衣送给我,说:“你在外面工作,总要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大手大脚花钱,日子还是节俭着过。”

    参加工作之后,我有了工资,但一直谨记父亲的教导,不浪费、不乱花,精打细算过日子。十几年前,我买了一套普通的运动装,因为是全棉的,穿着特别舒服。好几次,媳妇儿说我:“你这套衣服变形、掉色这么严重,还老是穿出去,太不注意形象了吧?”后来,我虽然很少穿着这身衣服去上班,但节假日里,我依然爱穿这套运动服。

    我家楼下理发店,是我固定理发的地方,理发师小刘也是老熟人了。有一次我穿着那条运动裤去她店里理发,她看到我掉色的裤子说:“程老师,把这条裤子丢了吧,全县城都找不到你这样的裤子了。”

    对此,我也是一笑了之。这也许和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生活过有关,我亲眼看到过一饭一蔬来之不易。我也受到了祖父、父亲的影响,总觉得还能穿、能用的,就不要丢弃。

    多年前,我找了一位喜好书法的朋友,题写了“勤俭持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副对联,挂在我家客厅里。时刻提醒我和家人们,要把勤俭持家的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