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走访职业院校,了解情况。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谢明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阳瑞丰,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职教协会(产教融合联盟)会长杨宋虎,率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市工信局、市职教园管理办、市职教协会秘书处等10人组成职业教育考察学习组,前往陕西、重庆、四川等地,学习国家首批先进地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经验,以进一步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对一”交流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株洲市产教联合体成为湖南省唯一入围的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专业建设持续加强,培养了一批优秀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组织开展校企互动活动,提升了校地合作的有效性。但职业院校毕业生留株就业率仍然不高,本地各大重点产业链上企业,还面临招人难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活动考察组先后来到西安启航职业高职中学、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职业院校,同时还走访了中国航发西控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
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观摩、“一对一”交流,考察组认真学习和了解了所考察单位在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及先进经验。
●产教融合有经验可学
“把职业院校建在产业园区,并将企业科研、生产、销售搬进校园。”考察组成员表示,在走访中深深感受到,这种产教联合体模式,确保了实现院校产教、科教、校企深度融合“零距离”“互融共赢”。
比如,陕西机电职院对接制造强省,借助工业区域优势,在蟠龙高新区建校,做到了园中有校,校中有企,形成了园—校—企共平台,深合作,并开展“四个精准对接”和“三联三享”机制,实行园区供地建校。已与企业在校内共建了风标制造、擀面皮等产业学院4所。走校给场地于企,企供设备于校,技术力量互供的科学模式。每年2万人次师生员工受训,其中擀面皮产业学院从人才培训到科研到生产到销售链条运营,带动了全市擀面皮产业发展,全市去年达到了55亿元销售额。
西安铁路职院则依托铁路建设优资,开展了“一体两翼五重点”联合体建设,与70家轨道交通企业建立合作设立107个实训基地,与国铁、中车共建产业学院5家,建设双师工作室18个,每年培训实习3万余人,连续16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85%毕业生进入国铁中车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更具活力
在走访中,考察组人员发现,这些地区产教联合体发展迅速,与改革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息息相关,因此干事创业热情更高,工作更紧密更顺畅。
比如,2018年,重庆市永川区将园区的17所职业院校的基地建设、安全、环境、产教联合体的属地管理权交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并加挂牌子,成立了专班。高新区规划储备土地面积10平方公里用于建设职业院校,近年来已供地200余公顷用于6所职院建校,学生增加超6万人,真正达到了产业资源与职教资源充分融合。
宝鸡市在职业教育管理服务上大胆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出台了“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立体推进等系列规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学院,宝鸡职院已建成了奶山羊、高山蔬菜、千阳矮砧苹果等产业学院,培训了大批农村技术能手,推广新产品10多项,每年为集体增收1000多万元。
●保障措施充实有力
除此以外,多个走访考察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也很到位。
考察人员介绍,如成都航空职院的装备、维修、无人机三所二级学院前年与成飞集团等企业共建了一个2100平方米的航空维修产业学院,实行实体运行和合作机制,投入1亿元购置设备搬进产业学院供维修实训,分別花600万元、500万元购买了4台民用飞机发动机和一架民航飞机供师生做实践模具,每年有1.5万人接受实训,大大提高了学生技能本领,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成为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航发就业生最多的院校。
2018年,重庆市永川区出台了《职教24条激励政策》,就建设用地、人才引进、学生招就、技能竞赛等激励奖补做出了细致具体条文,科学性、可操作性强。4年来,财政共投入5847万元支持职业教育,投入5790万元用于兑现24条激励政策,今年政府单列预算按学生人均2000元公用经费补贴到职业学校。
●结合实际深层探索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
考察组说,株洲市产教联合体以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园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学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先进硬质新材料、北斗规模应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科教融汇六大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核心。
此次考察,可为我市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提供更多经验,将结合株洲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层次探索,以着力为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撑,为探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提供“株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