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事】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廖智勇 通讯员/蒋静) 近日,来自株洲渌口区的50余名“湘猪”养殖户、畜牧站负责人走进湖南农业大学课堂,聆听教授授课,面对面接受专家指导。
生猪养殖是渌口区传统优势产业,养殖数量长期以来在全省名列前茅。
近几年,渌口区瞄定畜牧生产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加快转型,引起优质“湘猪”猪种,助力地方黑猪养殖企业扩大产能,突出本土特色品牌,推动渌口区优质“湘猪”、黑猪产业逐步走向品质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特色产业道路。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企业是主体,人才是要素。今年以来,渌口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先后两次组织养殖户到湖南农业大学“求学”,帮助养殖户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市场思维。
此次为养殖户们授课的有致力于动物生殖健康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许道军教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乡村振兴“头雁计划”工程项目指导专家刘进辉教授,还有研究家畜营养代谢与动物保健方向的文利新教授。
三位专家围绕疫病防控、家畜粪物资源利用等内容授课。为了让养殖户们能听懂,他们还专门对课件进行了调整,将专业术语翻译成白话,将晦涩的知识点通俗化。
例如,刘进辉教授的课件中,以口语化文字详细介绍了口蹄疫、非洲猪瘟的病理特点,还展示了仔猪腹泻、保育猪肿腿等病状图片,如何防治疫病,如何处置病死猪,养殖户们看课件就能一目了然。
尹志超是渌口龙潭镇乡村黑猪养殖户,他家养殖场黑猪存栏数量超过500头,既销售生猪、猪肉,也销售腊肉等加工制品。此次到湖南农大参加培训,他听课很认真,课堂笔记都记了10多页。“教授们确实讲得好,深入浅出!”尹志超说。
入行养殖行业不久的尹志超因专业养殖知识欠缺,这2年来经营养殖场出过不少状况,交了几十万元“学费”。他表示,参加这次培训很有启发,繁育方面几个让他困扰许久的难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找到答案。
渌口区南洲镇畜牧站站长吴茶根说,疫病是养殖行业的“头号大敌”,发生规模性疫病如果防治不到位,可能给养殖场带来毁灭性打击。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个别养殖户面对疫病时往往乱投医、乱用药,偏信农村“土办法”,导致防治效果不佳。“这样的培训很有必要,养殖户们不缺经验,缺专业知识。”吴茶根认为,组织养殖户到高校“求学”,是推动“湘猪”产业科学养殖的第一步。
近年来,渌口区把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作为错位竞争、加快发展的机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通过“企业+大户+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健全品牌共建、技术共享、平台共用机制。
目前,渌口区已拥有“两品一标”农产品近40个,农业特色园区20余家,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超6万亩。农业走上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广大农户有了更多工作岗位和新机遇,脱贫攻坚成果也得以巩固。
【释】
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是捷径,产业兴旺是关键。打好科技和产业两张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自然水到渠成。
渌口区作为株洲的农业大区,创新探索发展模式,与院校合作,将优质品种引进来,打造了南洲忆、松西子等极具本土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湘猪、山塘鱼等传统特色养殖产业,与盒马生鲜等平台合作,促进本土品牌走出去。通过创新、提质、扩面,走深走实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形成了特色产业格局,促进农民增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蹚出了一条科技助农、品牌兴农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