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院为家 用爱守护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11月4日,走进渌口区朱亭敬老院,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坐着聊天、或慢慢散步,享受着深秋的暖阳。

    “谢谢院长,我感觉舒服多了。”在住宿区,院长谭利正在为低保户吴运方按摩穴位,恰到好处的手法和力道,有效缓解了他头痛的症状。因一次意外受伤,吴运方下肢失去知觉,3年前被送至敬老院生活,在谭利和护理员们的照顾下,他身体状态渐好,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

    自2004年担任朱亭敬老院院长以来,谭利始终用爱与担当守护着住在这里的特殊困难群体,无论领导还是同事,老人还是其家属,只要提起她,都一致夸赞说:“谭院长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好院长。”

    勇挑重担 扎根敬老院

    20年前,朱亭镇计划开设敬老院,上级领导在全镇村支书队伍中物色了一圈,最终选中时任水口村村支书、办事能力强、热情大方的谭利兼任院长。

    彼时,敬老院由原株洲市卫校教学楼改造而来,几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楼房,年久失修,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一到下雨天,屋内就漏雨,晚上睡觉要摆一地的桶子、盆子接水,还时不时要挪床。”谭利回忆。

    入住敬老院的,大多是特困老人、残疾人,很多没有自理能力,照顾起来要花更多心血,于是,谭利在2005年辞去了村支书职务,专心当起敬老院院长。

    有人笑谭利不会盘算,硬是从米箩里跳到了糠箩里。外界的各种声音,没有扰乱谭利的思绪,反而更加坚定了她要帮老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决心。

    她想方设法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用来改善敬老院的基础设施。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让住在这里的老人吃得健康,她带领职工开辟菜地,养起了猪、鸡、鸭,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一年365天,谭利几乎天天待在敬老院。“最遗憾的事,是没有陪父亲过最后一个中秋节。”回忆往事,谭利泪流满面。她的付出,家人看在眼里,也给予支持和理解。现在,她的爱人也成了敬老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接送老人看病住院,外出采买等工作,其子主动把奶奶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传承敬老、孝老的良好家风。

    这些年,谭利多次获评先进个人,不仅是渌口区的“金牌护理员”,还获评株洲市第二届最美敬老院院长,荣登2022年第四季敬业奉献类株洲好人榜。

    奉献爱心 甘当“守护者”

    中午11时30分,谭利走进94岁抗美援朝老兵王湘爱的房间,喂老人吃饭,同老人说话。

    “敬老院工作人员少,8个人要照顾40多个老人,喂饭、洗碗、推轮椅、剪头发、按摩、喂猪、摘菜,只要哪里有需要,谭院长都会过来。”一旁的护理员介绍,之前,王湘爱因长期卧床又护理不当,下半身长了褥疮,入住敬老院后,谭利时常叮嘱、指导护理员如何照顾失能老人。现在,王湘爱身上总是能保持干净清爽,房间里也没有异味,老人虽然思维不大清晰,可只要谭利进来,总能认出她来。

    谭利的一天是忙碌的,早上5点半起床巡房,查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每顿饭菜,她都精心制定菜单,确保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她还按照每位老人不同的情况,准备了药箱,储备所需的药物。

    许多老人入住敬老院前,生活没有规律,也不注意健康保养,还有许多卫生陋习。谭利带领护理员,一遍遍反复耐心纠正,像对待小朋友一样,和颜悦色。到了节日,她联系爱心人士、公益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们感受更多社会的温暖。

    敬老院不仅有特困老人,还有社会寄养人员。杉桥村村民刘三明因中风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他离了婚,父母也不在了,没人照顾,一直卧病在床,人消瘦没有血色,一度失去沟通能力。被送入敬老院后,谭利和护理员细心照顾,调理其饮食,现在他不仅能拄着拐杖行走,思维也清晰了,还能刷手机看抖音。“感谢谭院长他们的照顾,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刘三明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