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式上,学生团队主要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留念。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通讯员/陶飞 苏敏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中科大、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11月6日,回想在一众“双一流”名校强手中,作为全省唯一一支高职代表队登上全国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幕,湖南化工职院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赵羽轩仍热血沸腾。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落下帷幕。“挑战杯”系列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当天,赵羽轩所在的湖南化工职院选送的科技发明制作项目“塑造未来——首创生物质纤维素全降解新型复合材料”,在主体赛赛道中一路突围,捧回全国“特等奖”。
“这两年湖南的职业院校越办越好,人才济济啊!”面对该赛道特等奖中极少有的高职院校作品,大赛主要评委这样点赞。
农村调研发现“项目商机”
如果你的观念还停留在职校学生“成绩差,表现不好”上,那么,这支队伍会让你刮目相看。
团队负责人徐佳意曾获评全省高职院校优秀共产党员,主讲人刘宇是学院学生会主席,文案负责人赵羽轩则是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3人在校表现均可谓是“大神”级别。其他成员在校期间也表现优异。
近年来,该院团委充分利用校内科研实训平台、创新课程、科技社团等资源开展活动,积极联系本地行业企业和乡村,带动青年学子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岗位实践、社区实践等活动,打造了“内外联动,课创融合”工作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新生态。
这次项目创意的“金点子”,就是从调研中而来。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田间地头及河流丢弃的白色塑料,是很难解决的一个痛点。同时,农民每年大量焚烧稻草、秸秆,对空气造成污染。”徐佳意道出了研究的初衷,那就是将“废物”变宝,实现生态环保的最终目的。
原来,在团队指导老师阳小宇、唐丽、王继山的支持下,他们通过在校期间的化工和制药类专业学习,发现稻草、秸秆都可以成为“可降解塑料”的原材料,便萌发了将纤维素转化为全降解材料,制作出生物质全降解母粒的想法。
“其实,对这个项目的研究,我们教师坚持了多年。”指导老师阳小宇告诉记者,废弃的塑料垃圾很难降解,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也就是“白色污染”。通俗点说,团队研究的项目就是如何用稻草、秸秆等原材料,制作出一种通过太阳光或特殊菌群等处理后,能按预计时间降解的塑料原料。
“国家对生态环保这块非常重视,这个项目的出炉,市场成果转化前景很大。”阳小宇兴奋地说,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多个专利,也吸引了一些企业进一步了解沟通并有转让合作的意向。
与“双一流”本科院校代表同场竞技
本届“挑战杯”竞赛聚焦科技强国战略部署,提升育人实效,形成了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件作品、250余万名学生参赛。
“跟这么多高手同场竞技,心情确实很紧张。”刘宇说,这是自己参与的第一个国赛项目。开幕式上,他看到身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流本科院校的参赛队,心里还是有点发憷。
从今年初的校内选拔,到省赛(网络评选),再到省赛现场赛和国赛,一路过关闯将,实属不易。
谈到队伍的组建,阳小宇表示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能者上”。她招募学生并不局限于本专业、本院系,只要你想来,只要能跟上项目进度,全院学生都来者不拒。
不得不说,她挑选人的眼光有些“毒辣”。在她眼里,有些强迫症的徐佳意是“定海神针”,因为他无论是物料还是素材,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任何时候只要提出要求,他就能立马找出。刘宇是“细节控”,在他手中,视频和PPT的每一帧、每一页都要有美感,就连演讲时的语调和情绪处理,都得处理得恰到好处。赵羽轩则是“有灵气”的女孩,他们一起将文案设计得有内涵、有诗意,充分利用古诗词之美为项目讲解增光添彩。
他们是湖南唯一的特等奖高职生
成功路上总有些坎坷曲折,这支队伍也不例外。在30余支代表队中,他们抽到了“1号签”。
众所周知,第一个上场不仅对参赛选手的心态是个考验,同时评委的打分也会相对保守些。
“抽到这个签,我把学生们支开,和另一个带队老师面对面坐着,5分钟的时间里没说一句话。”回想那一刻,阳小宇仍觉得有些揪心,“本来对于拿一等奖挺有信心的,抽签后,我给领导发了条信息,保二争一吧。”
事已至此,只得背水一战。他们坚信,拼尽全力的人总会得到回报。
为了做到极致,他们反复演练,同时针对评委提问环节,设定了100多个问题。“其实,评委提问只有5分钟,问题一般是3个,但是我们为了万无一失,将面尽量扩大。”另一位带队老师表示,幸运的是,评委现场提问的问题都是大家提前演练过的。
当结果公布时,团队成员都提着一口气。看到“特等奖”时,大家忍不住尖叫着跳了起来。“太不容易了!”团队成员满眼泪花。
“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觉得作为职校学生,特别骄傲。”徐佳意激动地说,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说的,“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学生的奖状是她退休的最好礼物
“阳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师者的高尚品质。”面对记者,赵羽轩动情地说。
其实,大多数人不知道,11月1日,是阳小宇正式退休的第一天,这个在教学岗位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双师型”教授,在退休的前一天,收到了来自学生的最好礼物——特等奖奖状。
“没有学校的重视,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没有一群人的努力,不会有学生的明天。”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阳小宇感叹万分。从企业转岗至职校的她,深知校企结合的重要性,她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多重能力,走出校园后能凭借技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表示,这届挑战杯比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团委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动员师生积极参赛,在学校相关部门、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大力配合下,深入挖掘培育参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退休不退教,只要学生需要我,我一定在后方鼎力支持。”采访最后,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