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现场。记者/何春林 摄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王付银 王忠祥) 他们中有的从临时工成长为高级技师与全国劳模,有的从普通职校毕业后斩获五一劳动奖章,有的从技能“小白”起步登上了国家、省级竞技舞台……在株洲,依托技能高手成立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达1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逾20家。此外,还有专技人才30.1万人,高技能人才13万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美好图景已然成为现实。
提供“练兵场”
竞技台上摘金夺银
眼下,株洲市第十届“技能天下”职业技能网络直播大赛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邀请赛正在火热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700多名技能人才亮绝活,秀技能。
连续举行十届的“技能天下”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全市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品牌。一批批职场“小白”通过大赛淬炼,成长为了技术能手、高人,登上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舞台摘金夺银。
中车株洲所职工邓金龙是2021年“技能天下”职业技能大赛车钳复合项目冠军。从业15年,他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车工成长为高级车工、高级装配钳工,荣获2022年“株洲工匠年度人物”提名奖。
前不久闭幕的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33名选手参加,取得了2枚银牌、3枚铜牌、20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其中,4个项目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3个项目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2022年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我市斩获34块金牌、16块银牌、11块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均居第一。
据了解,我市已连续15年开展“技能月”主题活动,连续10年举办“技能天下”职业技能网络直播大赛,连续5年举办“株洲职教杯”系列竞赛。每年参与竞赛企事业单位达500家,参赛一线技能劳动者3万人以上,网络直播时场均在线观众达100万人次以上。
市人社局局长潘庆说,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市人社局通过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激励作用,积极承办高级别赛事,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明确“路线图”
“传帮带”夯实梯队
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职工易冉是技能人才的代表人物,从业20多年的她已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湖湘工匠”等荣誉。
“一人强不算强,大家强才是真的强。”如今,易冉的工作重心已转为技术攻关和通过传帮带培育技能人才。她手把手带徒30余名,其中有5名成为技能专家,13名成为技师乃至高级技师。
柳祥国入职时是一名临时工,坚守一线岗位30年后,成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全国劳动模范。这些年来,“柳祥国劳模工作室”先后培养优秀班长、技师21名,优秀实习生67名。
中车株洲所职工刘少杰是“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说,在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读大学期间,来自企业的专家和工匠们,经常走进校园授课,让他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学校经常组织的企业实践中,他掌握了更多实操技能。
如今,刘少杰领衔的“金蓝领创新工作室”和“株洲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21名技师和41名高级工。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已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拥有高技能人才13万人,省级以上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技术能手230人,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产业技能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我市鼓励企业在关键工序、关键岗位和主要技术工种中设立首席技师制和技术能手选拔制,形成了各行各业广泛参与技能大赛,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技能人才的局面。因此,市人社局去年作为全省人社系统唯一代表,获评“2022年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充实“粮草库”
解决后顾之忧
“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柳祥国、刘少杰、吴哲等6名产业技术人才受邀参加“制造名城早餐会”。
吴哲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1岁入职前,他只在培训机构接受过焊工培训,更多技艺则是在岗位上练就。2013年,他参加全市的职业竞赛时,得到公司全力支持,他一个月脱产训练,工资却不变。“正是因为公司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舍得投入,大胆放手,才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标兵和技术骨干。”吴哲说。
“让高技能人才‘有名有实’。”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王付银介绍,我市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授予300余名优胜选手“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400余名选手获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近年来,我市围绕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新政30条”为引领,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支持举措,从引才聚才、培育人才、创新评价和服务留才等维度发力,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如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分别给予国省市“技能大师”和“湖湘工匠”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对每年为市内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人以上的职业技工院校,按600元/人的标准给予育才留才奖励。开设“人才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精细服务。我市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若干措施》,突破学历、资历、年龄和身份限制,助力民营企业人才培养;举办全省首场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产业高级职称专场评审,技能人才“足不出市”在家门口即可参评高级职称,107人获评高级工程师,通过率64.8%,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