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秦敏

    在人们眼中,手术室是一个既陌生又神秘的地方,一扇门仿佛隔开两个世界。但就是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每天都上演着温暖和感动。

    “姐姐,我刚刚睡着了,睡得真香,好像做了个梦。手术做完了吗?”

    小萱今年八岁,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四天前。此前,她到我院——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并因需要做扁桃体切除手术而来到手术室。当时,她在手术室门外大哭,继而在家属等候区满场乱跑,最后躲在其他家属身后,对父母充满警惕,更不允许任何医务人员靠近,嘴里不停地说:“我不进去,我怕,我害怕……”父母开导没有任何效果,医生劝说也无济于事。手术室的医务人员等了她半个小时,依旧毫无进展,无奈只能将她的手术暂停,等她心情平复再做下一步打算。

    四天后,小萱又来手术室。主刀的徐医生提醒我们:“下一台手术是一位八岁的小姑娘,上次因为恐惧拒绝手术,等会儿我们要更加细心一点。”徐医生把小萱的情况跟大家细说了一遍。

    这一次,巡回护士在核对完小萱的信息后,对她说:“小萱,你好,准备好了吗?愿意跟我一起进去吗?”小萱显然还是不愿意,眼里泛起泪水。

    麻醉医生见小萱哭了,便示意她妈妈站起来,自己坐到小萱身边,问她:“怎么啦?什么事情让你伤心呀?”小萱说:“叔叔,我真的很怕,我不要进去。”见她情绪激动,麻醉医生开始陪她聊天,聊学校、聊朋友,让她讲述恐惧,还开起了玩笑:“你跑得那么快,可以学田径啊!”在跟小萱聊天时,麻醉医生也不动声色地将配好的麻醉药换好,接着问小萱:“今天一直没吃东西,饿了吧,给你补充一点‘牛奶’好不好?”小萱委屈地俯在麻醉医生的肩上,哽咽地说:“叔叔,你真好!我好像没那么怕了……”随着“牛奶”输入身体,小萱渐渐睡去。这时,巡回护士推来平车,立即将小萱推进手术室。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为了让小萱平静苏醒,配合术后观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一起将小萱送到麻醉恢复室,又向恢复室的段医生仔细说明了患者的情况,希望她拔管时多加注意。

    半小时后,小萱苏醒了。可能因为气管插管刺激和手术创伤,她显得有些烦躁,段医生见状,赶紧抱着小萱,拍拍她的后背,温柔地安慰她。很快,小萱安静下来了,她问段医生:“阿姨,刚刚那个叔叔呢?我刚刚怎么睡着了,睡得真舒服啊,我的手术做完了吗?”

    苏醒后,小萱需要在恢复室再观察一段时间,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才能送回病房。段医生还有其他的病人需要照顾,不能一直陪着小萱。没过几分钟,小萱又开始吵闹着要回去,总是爬起来,不愿意配合观察。

    段医生问小萱:“你平常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呀?我放给你看好不好?”在动画片的陪伴下,小萱乖乖地配合观察。

    八岁的孩子,正是一知半解的年龄,她知道手术会疼,会有危险,但她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全面了解手术的过程和风险,所以,她会紧张,会恐惧,但又不知道如何排解,只能通过哭泣、拒绝、反抗来表达。如果我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强迫她,只会给她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这是我们医护人员不想看到的。

    手术室里脚步匆忙,无影灯聚焦,手术者专注,各司其职,忙而有序。手术室外却有另一番景象,徘徊、落泪,甚至踮脚盼望……这是被隔离的两个世界,也是紧紧相连的两个世界:医护人员一句简单的自我介绍、病患之间一句轻松的玩笑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无不证明我们在一起。

    无影灯的那束光亮了,那是严谨、专业的光,也是温暖、治愈的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