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琳
进入岳麓书院头门,赫曦台横亘在眼前。赫曦台南北两壁上,分别有高达一米余高的“福”“寿”二字,和赫曦台上的其他诗文雕刻浑然一体,而这两个字均与株洲人罗典重赴鹿鸣宴有关。
鹿鸣宴是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宴请主考官、学政及中式考生的宴会。因在宴会上歌《诗经·小雅·鹿鸣》,故称为鹿鸣宴。在清代,鹿鸣宴设在乡试揭晓的第二天,由行省一级的官员宴请考官和中式举人。同时,六十年前考中该科的举人,经朝廷批准,也可重赴鹿鸣宴。不过条件非常苛刻,其人必须德高望重,为乡里表率,还要有地方有名望的士绅联名向州县申请,然后逐级上报礼部,经皇帝裁决批准后,才能赴宴。
可见重赴鹿鸣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得此恩荣的人很少,故清人吴振棫说“本朝二百余年不过数十人”。然而,清代罗典、徐棻是在岳麓书院山长位上获此恩荣的,这也成了岳麓书院的美谈。
为何罗典能重赴鹿鸣宴?这得益于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罗典(1718年~1808年),乾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曾出任河南、顺天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历任四川提督学政、江南监察御史等。后来,罗典为奉养母亲辞官回家,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
罗典学问广博、品行兼优,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学识广博的胡光北、有“经世之才”的严如煜、“屡掌文衡,得人称盛”的状元彭浚、《弟子箴言》的作者胡达源、热心教育的欧阳厚均兄弟等等,经世改革派人物陶澍、贺长龄也是其中佼佼者。
与此同时,罗典修复和修建了书院多处建筑。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和赫曦台(原名前亭)以及著名的书院八景。
罗典掌教岳麓书院期间贡献巨大,备受朝廷嘉奖,先后提奏四次,经吏部记录八次。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时任湖南巡抚的景安奏请朝廷准其重赴鹿鸣宴,得到皇帝的恩准。罗典重赴鹿鸣宴成了岳麓书院又一件盛事。
罗典重赴鹿鸣宴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公元1807年,年近九十的罗典前往省府重赴鹿鸣宴。期间,有一道士来到岳麓书院,用扫帚蘸黄泥水在赫曦台南壁上书就一个“寿”字。罗典回到书院后,惊为仙迹,遂在西壁补书一个“福”字,与“寿”字辉映。当然,这些都是传说,真假难辨。但是,赫曦台上的“福”“寿”二字与罗典的故事慢慢沉淀,融入岳麓书院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