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蔚蓝天空 扮靓青山绿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茅太新村俯瞰图。 村委会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姚时美

    “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10月25日,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知青小院内,宾客们欢唱着这首传唱了60多年的歌曲《心恋》。在这蔚蓝天空下,青山绿水间,一座小院留下了知青们的难忘记忆。这里美丽的环境,是株洲城乡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从老旧小区、城乡道路、农村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改造,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环境卫生治理等重要工作推进,再到文化、旅游、产业等项目打造,株洲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一幅壮美的城乡画卷,装进了390万株洲人民的幸福生活。

    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守住一方净土

    10月26日上午,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清运车一辆接一辆入厂,将垃圾倒进厂内。紧接着,堆成山的垃圾源源不断被大型机械抓手送入焚烧炉,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并产生巨大电能,输入国家电网。一切都是自动化,操作人员在中央控制室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轻松完成,整个厂区几乎闻不到异味。

    “项目采用的是集中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高度密闭和环保排放。”项目运营方株洲市金利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高管罗洪元说。

    据罗洪元介绍,焚烧发电是目前全世界对生活垃圾最有效的处置方式,通过环保处置生活垃圾,产生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株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总处理规模1700吨/日,目前每天的处置量为1200吨,发电量70万度,其中有60万度输入国家电网,用于对外供电。不仅如此,焚烧产生的炉渣可用于制作制砖,经过处理的废水可用作工业水回用。

    目前株洲有91.89%的城市生活垃圾实现焚烧处理,产生了巨大的电能,仅今年上半年,我市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发电量就达1.08亿度,相当于3万多吨煤炭燃烧产生的发电量。加上填埋处理,全市已全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生活污水洁净处理,增色一江碧水

    这些年来,位于天元区湘芸路附近的河西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翻涌的清水让江水中大量微生物浮上水面,成为鱼儿捕食的聚集地,吸引了不少垂钓者。大约一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漆黑的生活污水翻腾,经过一道又一道关卡,将污秽的垃圾、细菌留在厂内,最终变成一股清水。

    记者查看处理流程,发现生活污水从居民家中排出,到最后进入湘江,要经过多达11个环节。

    一名工程师告诉记者,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物理沉降、化学消毒、凝结沉淀、病菌消杀等环节,把夹杂着大量垃圾的生活污水不断过滤、消毒,最终实现环保排放。

    “污水刚进厂时,我们还捞起过死猪,经处理排放后,可以干净到有人在出口钓鱼,效果显而易见。”这名工程师说。

    近年来,该项目还在氧化沟、深度过滤工艺上创新改良,达到了更好的清洁效果,并已运用于二期项目。

    河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达15万吨。目前城区共有7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承载了每日高达70万吨生活污水的处理。

    提升环境留住美好,扮靓青山绿水

    走进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充满年代记忆的知青小院,老邮票、蓑衣、标语,诉说着上世纪70年代知青的无尽回忆;青山环抱绿水的农民公园,崭新的游步道、高悬的网红桥,成为市民亲子郊游的理想选地;成片的稻田、红薯地,更是成为孩子们体验农村生活的广阔天地。

    “以前的茅太新村,知青小院破破烂烂,一些道路坑坑洼洼,农村旱厕也是臭烘烘的。”市中心医院工会主席、驻茅太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黄小云说。

    近年来,茅太新村结合背靠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地处长株潭绿心的区位优势,打造郊区休闲旅游基地,从道路设施、厕所革命等方面入手,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并利用该村的青山绿水自然资源,打造一系列餐饮、游乐、拓展训练等项目,并与周边秋瑾故居、九郎山、清水塘工业遗址和长沙石燕湖旅游资源串联。特别是知青文化打造,让这里逐步成为长株潭地区新晋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游玩。

    建设和美乡村是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14个。全市各乡村正在因地制宜探索“环境优美”型、“设施完善”型、“产业支撑”型、“村庄秀美”型、“文化传承”型等不同类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打造“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