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籍清官的联语廉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邬添奇

    “清廉”是自古流传的美德。在株洲醴陵,流传着一些清官的联语廉事。

    汤信,撰联自勉为官清正

    汤信,明朝早、中期醴陵人。

    当他还是诸生的时候,就有拾金不昧、坚不受谢的美德。在汾阳县知县任上,他撰有一联悬挂于县衙大堂内,联曰:“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史料记载,汤信不畏强权、爱民如子、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和同僚敬重。《醴陵县志》记载,汤信“赋性廉静,操履刚方。当卒业称,日拾遗金还之,其人以金谢,严拒焉。仕泽州,不逾年即辞五马之荣,为乡评所重。”汤信于成化十年(1474年)去世,去世前他对亲属说:“自幼至筮仕归,一生行事,虽未必尽合于道,要无不可对人言者。”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笃誓之深,也是他恪守廉洁,一尘不染的真实写照。

    丁淑,题诗遇贵人

    丁淑,明朝中期醴陵人。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很多人看过,其中宁王这个角色想必也不陌生。历史上的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曾发起“宸濠之乱”。他曾致聘丁淑,但是丁淑看出了宁王有野心,于是作诗予以回绝。

    丁淑通经史,善观人,守廉洁,性至孝。有一次丁淑埋葬仆人,掘地时得到两瓮金,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将金子分散给乡里穷人,并作《散金歌》一篇,以表其“但效管鲍之夙辄兮,而德则归于天所赐”之寸衷。

    他曾七赴科举,有次考试完回醴,途径浏阳蕉溪岭时,在石壁上题诗云:路当绝险难容屐,山厌频来冷笑人。当时一名提学(官名)恰好经过,命他作诗,丁淑挥笔立就,其中有“长斤挥动琼楼晓,疏杵敲残玉臼寒”之句,得到提学击节称赞,于是聘请他任幕僚。

    丁淑不仅文采飞扬,而且颇有见识。科举高中后,他被任命为河南宝丰县教谕,在发粟赈饥中展现了出色的济变之才,被荐濯为陕西麒游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公正严明,固守廉洁。丁淑77岁离世前,留给子孙的只有亲笔手书的四个字:“忠孝传家”。

    罗如钊,勤廉俱优获太守赠联

    罗如钊,清朝早、中期醴陵人。

    罗如钊自幼聪颖好学,早年补弟子员,文名蔚起。由乡试副榜录取,入国子监就读,后除黔南永从县丞,兼摄永从县及古州同知等。清前期云贵初定,罗如钊赴任后任事勤廉,宽严相济,深得抚军倚重,凡督饷运粮、营建工事等,都全权委托罗如钊办理。

    罗如钊倡建书院、收养弃婴、养济孤困,还解决了长期遗留的苗民难题,深得百姓的拥护。时任抚军张广泗亲题“老成持重,熟悉苗情”等字,太守黎平膝特地上疏保荐,然而罗如钊却引病婉辞,请求归醴。

    罗如钊启程时,当地群众纷纷前来送行。太守也特地撰联,肯定他的廉洁操守和卓越政绩,联曰:“赢得清风归故里,输将明月照新疆。”

    罗如钊回醴后仍然热心公益事业,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去世。

  • 上一篇
  • 下一篇